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论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

作者

侯清磊

山东省鱼台县第三实验中学 山东济宁 272300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了关键议题。县域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其育人效果关乎着学生全面发展和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质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健全法规政策,明确协同育人责任

在某县域中学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不仅使得相关的法规政策的内容有了更为明确的把握,也使得各方的责任得到了明确的界定,从而对促进了我校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司法、民政等多部委的密切合作,按照国家对教育的各项法规的要求,我们对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 的工作又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制定了《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 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工作机制。细则明确规定,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需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 4 次专题讲座,涵盖亲子沟通、青少年心理发展等内容,同时建立家校沟通平台,确保信息及时共享,让他们都能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爱心。同时学校也要根据家长的反映,及时地将学校的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学校工作不断的改进,真正将“学校”这个教育的主阵地转化为“家长学校”这样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教育的主阵地,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家庭方面,细则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每周与学生进 至少 3次深度交流,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一年中不少于 2 次以上亲子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父母的关爱和学校教育下共同成长成才。

社区则承担资源整合与服务支持责任,要建立社区教育中心,配备专业教育 员,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兴趣培养等场所,每月至少开展 2次公益教育活动。

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法规政策的有条不紊的制定和贯彻落实,明确了该县域的中学、家、校、社四方的协同育 的责任意识,从 各方都 较积极地履 起了自己的职责,最终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的合力。

(二)增强家校社参与度,提升协同育人主动性

例如,以某县域的中学校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搭建起多元的家校社的沟通平台,从 有效的增强家校社的参与度。

首先,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让广大的家长走进我们的课堂,亲眼目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给予更好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更大的支持,同时也让 大家长与我们的教师更好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实现了“育儿之路”上的“同 ”、“互助”、“共同进步”。

其次,可以利用线上平台,比如班级微信群、学校的专属APP 等。可以对家长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较好的便捷性和及时性的作用。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平台,更加方便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真正的实现了家校共同为孩子的成长 努力的共同意愿。

在社区方面,借助对外的各项活动不仅深化了与周边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也更好地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实现了“校地合力”。

通过这些举措,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从以往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参与学校事务;社区也更加主动地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如开放社区图书馆、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等,真正的形成了以家校为基础的社团的协同育 的局面并不断地对其进 优化的完善。

(三)建立监测评估体系,促进协同育人绩效提升

基于从家校社的多个维度出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其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更好的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更好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 的指向性。通过对家庭、学校、社区全方位的考量,将家长的参与、教师的工作、社区的支持都纳 了对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营造了一个相互协作、共同推动的和谐的教育环境,实现了教育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

家庭的维度主要体现了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关心和参与的程度;学校的维度主要体现了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如教师对学生家访的次数、教师利用家校沟通平台的使用情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区的维度主要体现了社区对学生教育的支持力度,比如社区对学生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对学校活动的教育支持力度等等对学生的教育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成长指标,如学业成绩的进步、品德行为的良好表现、心理健康水平等多方面的设置的生长指标,综合的反映了对学生协同育人的效果。通过对数据多方位的收集与整理,我们将大量的原始数据初步的整理成了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

依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收集的数据,定期进行评估。可每学期或每学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估,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优势与不足。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校、家庭和社区,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发布评估报告等形式,让各方了解协同育人现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制定改进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促进协同育人绩效持续提升。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进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我们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更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实践证明,当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履行主体责任、社会提供有力支持时,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能得到最有力的保障。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完善沟通机制,拓展合作渠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校社共建的温暖环境中茁壮成长,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尹华站,肖轼,杨虹.省域视角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新思考[J].湖南教育(A 版),2025,(02):31-33.

[2]窦媛,乔东平.“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01):34-39+74.

[3]贺国惠.以改革思维深入推进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J].教育家,2024,(05):50.

注:本文系2025 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济宁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以县域中学为例》(项目编号:25JSGX15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