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拼宽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王斐 王莉莉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某高速公路拼宽桥比新建桥梁节省了 40%的投资,缩短了6 个月的工期,是道路改造的优选方案。然而,桥梁拼宽面临着复杂的技术难题:新老桥梁建造年限不同,材料性能(混凝土强度、钢筋锈蚀程度等)与结构刚度存在差异。地基土固结程度不同,容易产生差异沉降;在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节点处的应力集中,使其耐久性问题更加突出。某道路桥梁拼宽工程施工中,由于未对差异沉降进行有效控制(实际沉降差异达 8mm ,大于设计允许值 5mm,⋅ ),通车一年后出现了 2mm 宽的横向裂缝,严重影响了结构的安全性。本文结合实际,对桥梁拼宽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1.公路桥梁拼宽设计关键技术
1.1 拼宽设计原则与方案选型
本文以“协同受力,差异可控,耐久性可靠”为目标,以保证新旧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协调,避免附加内力的产生。拼宽方案需结合既有桥梁(梁桥、拱桥、刚构桥)、地基条件和交通需求等综合确定:对于简支梁桥,优先采用“等跨度、对称拼宽”方案,即新建主梁与既有主梁的跨径、截面形式一致(如既有 30m 预应力 T 梁桥,拼宽侧也采用 30mT 梁),采用刚接或铰接方式实现连接。刚接(既有主梁翼缘板焊接和湿接缝连接)适合于重载路段,使新老结构共同承担弯矩和剪力,承载效率提高 30% ;铰接式接缝(橡胶支座+企口缝接头)适用于基础条件差、差异沉降风险大的路段,可有效释放侧向约束,但承载力较低。某高速公路 T 梁桥拼宽工程的对比资料表明,在汽车荷载作用下,新老主梁的弯矩分配比为 1:1.2,明显优于铰接方案(1:2.5),结构协同性更好。
1.2 结构设计优化与差异沉降控制
在既有桥梁中,多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在拼宽侧宜采用同类型基础,且桩长比现有桩长增加 3-5m,深入更稳定持力层(如中风化岩层),减少后期沉降;针对软土地基,提出了“桩底压浆+水泥土复合地基”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该方案的单桩承载力提高 25% ,复合地基的压缩模量大于 15 MPa,有效地抑制了沉降的发生。在下部结构设计中,拼宽侧桥梁的截面尺寸需与既有桥墩相匹配(如既有桥墩 1.2m×1.5m 矩形墩,拼宽侧桥宽侧也采用此尺寸),并采用植筋技术将新老盖梁连接在一起,形成整体受力体系。某工程采用墩柱植筋( Φ25mm 螺纹钢,埋深 30 天),使盖梁整体刚度提高 40% ,并能有效传递水平荷载。
1.3 收缩徐变差异控制
自从老桥梁结构建设完成后,已经服役多年,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徐变已基本完成,但拼宽桥梁收缩徐变才逐渐开始,两者相比之下,内部会有较为明显的徐变差,产生次应力,对整个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有一定影响。在相关拼宽设计时,要考虑这个影响因素,以减少新桥与老桥的徐变差。
2.公路桥梁拼宽施工关键技术
2.1 施工前期准备与既有结构评估
既有桥梁混凝土强度(回弹法和钻芯法联合检测,强度 gtrsim90% ,钢筋锈蚀(用电磁感应法检测,锈蚀率 ⩽1%) ,支座工作状态(检测有无脱空老化现象),地基沉降观测(设置沉降观测点,监测时间⩾3 个月,确定沉降稳定状态)。在对旧桥进行检测时,若发现旧桥某一支座已出现脱空现状,施工前必须将旧支座换成新支座,并对支座高程进行了核对调整,以避免拼接后支座受力不均匀;针对混凝土强度不足区(如实际强度为 C30 2.2 基础与下部结构施工工艺 拼宽侧桩基采用“旋挖钻+泥浆护壁”技术,钻孔直径大于设计桩径 5cm ,保证了桩身混凝土的密实性;采用水泥浆(水灰比 0.5,外加 3%膨胀剂)进行桩底压浆,压浆压力为 1.5~2.0MPa ,单桩注浆量 ⩾0.5m3 。拟以水泥土搅拌桩(直径 50cm 、间距 1.2m 、梅花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垂直度偏差不超过 1% ,桩长误差不超过 5cm⨀ 。 2.3 上部结构拼接施工工艺 对于既有主梁翼缘板拼接面的处理,需要先进行机械凿毛(凿毛深度 ⩾5mm ,露出新混凝土面积⩾70% ,清除表面浮浆和杂物,并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植筋钻孔(孔径大于钢筋直径 5mm,钻孔深度为 10~15 倍钢筋直径),清除孔内杂物,灌注环氧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 gtrsim60MPa ),植筋后养护 7天,养护期间严禁干扰。 湿接缝钢筋绑扎完毕,安装模板(竹胶板加方木支撑,模板接缝处粘贴止水条),浇注 C50 补偿收缩混凝土(坍落度 180±20mm ,初凝时间 ⩾6 小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间距 ⩽30cm ,浇筑后用土工布洒水养护(养护期 ⩾14d) ,确保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值 80%以上方可拆模。 2.4 交通组织与施工监测 在拼宽施工期间,为保证既有交通的正常通行,采取“半幅施工+临时交通引导”的方案:设置临时护栏,并配有反光标志,划分施工区域和通行区,限速 40 公里/小时;在高峰时段,安排专人疏导交通,并加派交通协管员,防止交通堵塞。 3.工程实践效果 某高速公路桥梁拼宽工程(原来的双向 4 车道改为六车道,桥梁全长 680m ,共 22 跨,跨度 30m )采用以上技术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结构性能方面,拼宽后桥梁承载能力从 55kN/m 提升至 82.5kN/m ,满足现行公路- I 级荷载要求;新老结构在车辆荷载下的协调变形较好,最大挠度为 12mm ,小于规范规定的 15mm ;在沉降控制方面,经过地基优化和地基处理,通车一年后,新老桥梁的沉降分别为 3mm ,小于设计值 5mm ,未出现支座脱空;耐久性保证方面,在通车 3 年内,混凝土碳化深度 ⩽5mm ,钢筋锈蚀率 ⩽0.5% ,无渗漏和开裂;减少交通影响方面,半幅施工期保证了原设计通行能力的 70% ,没有出现长时间的交通堵塞,社会满意度达到 90% 以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设计优化、施工控制、监测保障”三位一体技术体系为依托,重点解决“新老结构协同、差异沉降和连接耐久性”三个核心问题。在施工阶段,要重点抓好旧桥界面处理、预应力张拉和混凝土养护等关键工序,同时进行交通疏导和施工监控;监测数据需要实时反馈到设计和施工阶段,以便对工艺参数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伟. 公路桥梁拼宽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J].交通世界,2025,(21):164-166. [2]杨德刚. 桥梁工程拼宽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交通世界,2023,(22):177-179. [3]钱超.拼宽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分析[C]//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Proceedings of 2022 Shanghai Forum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New Materials(ETM2022)(VOL.1).合肥金葡萄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2022: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