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变电工程BIM三维设计管理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季诗琦

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一、引言

变电工程是连接发电侧与用电侧的关键节点,其设计工作涉及电气、结构、土建、暖通等多专业协同,具有技术密集、专业交叉多、施工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传统二维设计模式下,各专业设计成果以图纸形式呈现,存在信息割裂、设计冲突隐蔽、可视化程度低等弊端,易导致施工阶段出现返工、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据统计,传统变电工程设计阶段因专业冲突引发的施工变更率高达 15% - 20% ,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与效益。BIM 技术的出现为变电工程设计变革提供了技术路径。BIM 三维设计通过构建包含几何信息、物理属性、性能参数的数字化模型,实现设计成果的可视化表达与全专业协同,可提前发现设计冲突、优化设计方案、提升设计精度。然而,BIM 三维设计管理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涉及标准体系、流程再造、人员能力、平台建设的系统工程。若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BIM 模型可能出现 “错、漏、碰、缺”,反而加剧设计风险。

二、变电工程 BIM 三维设计管理的质量风险点分析

(一)模型创建阶段:精度与规范性不足

模型是 BIM 三维设计的核心载体,其精度直接决定后续设计、施工与运维的可靠性。在实际操作中,模型创建阶段的质量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参数化建模不规范,部分设计人员未严格按照变电工程专业标准设置构件参数(如变压器基础尺寸、母线间距、设备安装精度等),导致模型与实际工程需求脱节,例如某 220kV 变电站设计中,因 GIS 设备模型参数错误,造成设备到货后无法安装,延误工期 1 个月;二是模型精细度(LOD)把控不当,LOD 等级过低会导致模型信息缺失,无法满足碰撞检查、工程量统计等需求,而 LOD 等级过高则会增加模型运算负荷,降低设计效率,例如某 500kV 变电站设计中,因将电缆沟模型精细度设置为 LOD400(施工详细级),导致模型文件过大,协同设计时频繁出现卡顿。

(二)协同设计阶段:专业间信息传递不畅

变电工程设计涉及电气一次、电气二次、结构、土建、消防等多个专业,各专业间的协同效率直接影响设计质量。BIM 技术虽为协同设计提供了平台,但在实际管理中仍存在协同流程不清晰、信息传递断层等问题:一方面,部分设计单位未建立统一的 BIM 协同标准,各专业设计人员按各自习惯进行建模,例如电气专业与结构专业对设备基础的定位坐标不一致,导致模型整合时出现严重冲突;另一方面,协同平台功能利用不充分,多数设计单位仅将 BIM 平台作为模型存储工具,未实现设计变更的实时同步与追溯,例如某 110kV 变电站设计中,土建专业修改了主控楼墙体位置,但未及时在协同平台更新,导致电气专业后续的电缆敷设设计出现偏差,产生返工成本。

(三)碰撞检查阶段:覆盖范围与执行深度不够

碰撞检查是 BIM 三维设计的核心优势之一,可提前发现各专业间的空间冲突(如管线与结构梁碰撞、设备与墙体干涉等),减少施工阶段的变更。但在实际应用中,碰撞检查的质量控制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碰撞检查范围不全面,多数设计单位仅关注硬碰撞(实体构件间的空间重叠),忽视了软碰撞(如设备操作空间不足、管线维护通道狭窄等功能性冲突),例如某变电站设计中,虽通过碰撞检查排除了电缆桥架与结构柱的硬碰撞,但未考虑桥架与开关柜的操作空间,导致投运后无法进行设备检修;二是碰撞问题整改不彻底,部分设计人员对碰撞检查报告中的问题未进行系统性分析,仅简单调整构件位置,未考虑对其他专业的连锁影响,例如某变电站为解决母线桥与屋面梁的碰撞,将母线桥高度降低,却导致其与下方变压器的安全距离不足,埋下安全隐患。

(四)施工交底阶段:模型与现场衔接脱节

BIM 三维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施工实践,若模型与现场施工衔接不畅,将导致设计质量无法有效落地。施工交底阶段的质量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模型信息传递不完整,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交付的 BIM 模型往往仅包含几何信息,缺乏施工工艺、材料性能、验收标准等关键信息,导致施工人员无法准确理解设计意图;二是现场模型应用能力不足,部分施工单位人员未掌握 BIM 模型的操作方法,仍依赖传统图纸进行施工,例如某变电站施工中,施工人员未利用 BIM 模型进行管线预制,仍按二维图纸现场测量切割,导致管线安装精度偏差超过规范要求;三是设计变更反馈不及时,现场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无法快速反馈至设计单位,导致变更流程冗长,影响施工进度与质量。

三、变电工程 BIM 三维设计管理的质量控制策略

(一)构建标准化的 BIM 模型创建体系

1.制定统一的建模标准:结合《电力建设工程 BIM 应用标准》(DL/T 5780-2020)与变电工程专业特点,明确各专业模型的构件参数、命名规则、坐标系统(如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精度要求(LOD 等级)等。例如,规定电气一次专业设备模型 LOD 等级不低于 300(设计详细级),需包含设备尺寸、重量、安装接口、电气参数等信息;结构专业基础模型需包含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配置、预埋件位置等参数,确保模型的规范性与一致性。

2.建立模型质量审查机制:设置专职 BIM 模型审查员,在模型创建完成后,通过 “自查 - 互查 - 专查” 三级审查流程把控模型质量。自查由建模人员对照标准进行自我检查;互查由同专业设计人员交叉审查;专查由审查员利用 BIM 软件(如 Revit、Bentley)的碰撞检查、参数核查功能,对模型的几何精度、参数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全面审核,并形成审查报告,对不合格项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审查,直至满足标准要求。

(二)优化 BIM 协同设计管理流程

1.搭建一体化协同平台:选用支持多专业实时协同的 BIM 平台(如广联达 BIM 协同平台、Autodesk BIM 360),明确各专业的权责分工与协同流程。例如,规定电气专业在完成设备布置设计后,需在协同平台发布模型版本,并通知结构专业进行基础设计;结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布置存在问题,需通过平台发起协同请求,注明问题位置与原因,电气专业收到请求后需在 24 小时内响应,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2.实现设计变更的闭环管理:在协同平台中建立设计变更追溯系统,所有设计变更需提交变更申请,注明变更原因、影响范围(如涉及的专业、构件),经设计负责人审批通过后,方可在模型中修改;修改完成后,需在平台发布变更版本,并自动同步至所有相关专业,同时生成变更记录(包含变更前后的模型对比、审批流程、执行情况),确保变更过程可追溯、可审计,避免信息传递断层。

(三)深化碰撞检查的全流程管控

1.明确碰撞检查范围与标准:根据变电工程特点,制定涵盖硬碰撞与软碰撞的全面碰撞检查清单。硬碰撞包括管线与结构构件、设备与墙体、管线之间的空间重叠;软碰撞包括设备操作空间(如开关柜操作距离不小于 1.2m )、管线维护通道(如电缆桥架维护空间不小于 0.5m )、安全距离(如母线与接地体距离不小于 0.3m)等。同时,明确不同类型碰撞的允许偏差(如硬碰撞允许偏差为 0,软碰撞允许偏差需符合《3-110kV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等标准要求)。

2.建立碰撞问题整改与验证机制:碰撞检查完成后,由各专业负责人共同召开碰撞问题分析会,对碰撞报告中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如电气与结构冲突、管线之间冲突等),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并明确整改责任人与完成时限。整改完成后,需重新进行碰撞检查,验证问题是否彻底解决;同时,对整改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避免因整改引发新的碰撞问题,形成 “检查 - 分析 - 整改 - 验证”的闭环管控。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变电工程 BIM 三维设计管理的质量风险点,从模型创建、协同设计、碰撞检查、施工衔接四个关键环节,提出了涵盖标准体系、流程管控、人员培训、平台建设的质量控制策略,并通过工程案例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科学的质量控制策略是发挥 BIM 技术优势、提升变电工程设计质量的关键。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与 BIM 的深度融合,变电工程 BIM 三维设计管理将向 “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控” 方向发展。后续研究可聚焦于:一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 “设计 - 施工 - 运维” 一体化模型,实现设计质量的动态监测与优化;二是引入 AI 算法自动识别模型质量问题与碰撞风险,提升质量控制的智能化水平;三是建立基于 BIM 的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量化评估设计质量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影响,为变电工程设计质量持续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黑嘉欣,夏冰阳,鲁兵.BIM 建设管理技术在变电工程建设管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24,17(04):451-456

[2]牛嵩迪,苏强.基于 BIM 技术的输变电工程智慧管理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4,37(05):98-100+104.

[3]罗荃.基于 BIM 和知识图谱的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规范审查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4.

[4]郭祥奎.输变电工程建设 BIM 技术应用推广分析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3,36(06):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