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验收程序优化研究
高鹏
康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626000
摘要:建筑工程验收作为把控工程质量、保障使用者权益的关键环节,其程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剖析现行建筑工程验收程序中存在的主体责任不明、流程繁琐、标准执行差异、资料管理混乱以及技术手段滞后等问题,系统阐述从明确验收主体权责、精简与优化流程、统一标准细化规范、强化资料信息化管理到引入先进技术手段等多方面的优化策略,探讨应对利益博弈、制度更新的有效举措,旨在构建高效、精准、规范的建筑工程验收体系,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涵盖住宅、商业、公共设施等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空间载体。建筑工程验收作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关卡,肩负着检验工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质量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重任。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创新,现行验收程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建筑品质的严苛要求,优化建筑工程验收程序迫在眉睫,这对于保障建筑安全、提升居住舒适度、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二、现行建筑工程验收程序存在的问题
1.验收主体责任不明:在建筑工程验收过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主体职责界定存在模糊地带。部分建设单位过度追求进度,忽视质量管控,在验收环节敷衍了事,未切实履行组织协调职责;施工单位有时为掩盖质量瑕疵,对问题整改不彻底,存在侥幸心理;监理单位受利益掣肘或专业能力局限,未能充分发挥监督把关作用,导致验收责任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工程质量隐患难以有效根除。
2.验收流程繁琐:从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到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各个分部工程,再到最终的竣工验收,环节众多,程序复杂。各阶段验收资料准备耗时费力,申报流程冗长,涉及多个部门审核签字,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常出现重复提交资料、审核意见反馈延迟等问题,严重拖慢验收进度,增加工程成本,甚至影响项目按时交付使用。
3.验收标准执行差异:虽然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建筑工程验收标准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力量差异,以及验收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对标准的理解与执行尺度不一。一些关键指标如混凝土强度、防水性能等,在检测方法、判定标准上存在偏差,使得同等设计要求的工程在不同地区验收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损害了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给工程质量带来不确定性。
4.验收资料管理混乱:建筑工程验收资料涵盖设计图纸、变更文件、材料检验报告、施工记录等海量文件,资料来源广泛,格式不一。当前部分项目资料管理仍依赖手工记录与纸质归档,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资料查找困难、易丢失损毁,且资料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证,为后续工程质量追溯、维修改造以及审计监督等工作埋下隐患。
5.技术手段滞后:传统的验收方法多依赖人工观察、测量工具以及有限的抽样检测,对于一些隐蔽工程、复杂结构内部缺陷难以精准识别。例如,在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地下桩基完整性检测方面,现有技术手段存在检测范围有限、精度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建筑结构日益复杂、对质量要求愈发严苛的需求,容易遗漏质量隐患,威胁建筑结构安全。
三、建筑工程验收程序优化策略
1.明确验收主体权责:以法律法规为基石,进一步细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在验收各阶段的具体职责。建设单位作为验收组织者,应强化质量首要责任意识,统筹协调各方,确保验收流程规范有序,对验收结果负责;施工单位需严格按照设计与规范要求施工,主动自查自纠,如实提供工程质量自评报告,对质量问题整改到底;监理单位要秉持独立、公正原则,全程旁站监督,精准把控质量控制点,如实出具监理评估报告,对工程质量监督负直接责任,通过明确责任边界,杜绝推诿现象。
2.精简与优化流程:对现有验收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合并重复环节,简化不必要的申报手续。建立一站式验收服务平台,整合规划、消防、人防、质量监督等多部门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联合验收,避免建设单位多头跑、反复跑。例如,将规划核实、消防验收与人防验收同步开展,一次现场检查,多项指标评定,大幅缩短验收周期;同时,优化资料申报流程,推行电子资料在线提交、审核,实时反馈审核意见,提高验收效率,降低沟通成本。
3.统一标准细化规范:国家层面定期修订完善建筑工程验收标准,结合行业最新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消除模糊条款,细化量化关键指标,增强标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地方政府依据区域特点,在遵循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补充细则,确保标准落地执行不走样。组织开展验收人员专业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观摩等形式,加深对标准规范的理解,统一执行尺度,营造公平公正的验收环境,保障工程质量验收一致性。
4.强化资料信息化管理:搭建建筑工程验收资料云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料电子化存储、网络化传输、智能化检索。施工过程中,各方实时上传资料,系统自动分类归档,确保资料及时性、完整性;通过设置访问权限,保障资料安全性、保密性;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资料进行深度分析,为工程质量评估、问题追溯提供有力支撑,告别传统纸质资料管理的混乱局面。
四、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利益博弈挑战:建筑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验收结果直接关系到各方经济收益与责任承担。部分建设单位为节约成本、赶工期,可能试图干扰验收正常流程;施工单位担心质量问题曝光影响声誉与尾款结算,存在隐瞒问题倾向;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制约,难以完全公正履职。建立健全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内部员工、社会公众对违规干预验收行为举报,一经查实严厉惩处;同时,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将验收风险部分转移,减轻各方因质量问题导致的经济压力,平衡利益关系,保障验收公正性。
2.制度更新挑战:建筑行业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验收制度更新难以跟上步伐。相关部门应加强前瞻性研究,建立常态化制度修订机制,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纳入验收规范范畴;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汇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智慧,为制度更新提供技术支撑;组织专家对新制度进行解读宣传,确保从业人员及时掌握,适应制度变革,保障验收制度时效性。
五、结论
建筑工程验收程序优化是建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剖析现存问题、制定优化策略到攻克诸多挑战,每一步都关乎建筑工程品质优劣。虽面临利益博弈、制度更新、人员素质与资金投入难题,但凭借制度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协同推进可逐一化解。持续深化验收程序优化实践,将为建筑工程铸就坚实质量防线,确保每一栋建筑都能安全可靠、舒适宜居,引领建筑行业开启全新发展篇章。
参考文献
[1]赵冰珂.建筑装饰工程快速建模方法及应用研究[D].广东:广东工业大学,2022.
[2]李伟.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砖瓦,2024(6):116-118,121.DOI:10.3969/j.issn.1001-6945.2024.06.032.
[3]宋玉石.BIM技术在公共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