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宗雨

泰兴市宣堡小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要性

1. 有助于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里,课堂氛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构成要素,它会对学生的认知兴致以及学习举动带来较为深刻的作用。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链,与学生展开深度对话与互动。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数学课堂的沉闷局面,营造出更为开放、自由且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其良好的学习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和强化。

2. 有助于引导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课堂教学,其目标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逐步转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养与提升。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的重点领域。基于此,数学教师应当着力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这种渐进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更能促进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显著提高思维能力水平。

3.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向的实践模式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将真实情境或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学习起点,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算法和公式,而是需要主动分析问题的核心要素,甚至还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在问题导向的持续训练中,学生逐步内化出更为系统化的解题思维,能够从多维度拆解问题本质,精准匹配数学原理,并在验证中不断校准步骤,从而建立起一套兼具逻辑严谨性与实践灵活性的方法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变通性得到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育与提高得到增强。

二、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 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可依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精心构思设计教学情境。这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性,能激发参与热情。如教授分数加减法时,设计“分蛋糕”情境,即蛋糕平均分后分给小朋友,计算每人应得份额,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开放性、层次性和挑战性问题,触及学生现有认知又适度超越,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思维活跃深化。如“分蛋糕”情境中,可问若每人份额不同,如何用分数表示并计算总份额,考查基本掌握情况,鼓励深层思考。

教师引入问题情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学习乐趣,增强学习内在动机。此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探索、建构知识的主体,有助于数学素养全面提升。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

在教学中,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工具,也是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与扩展的重要桥梁。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新知识。

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利用测量工具,通过分割、重组等方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规则图形,从而计算出其面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如提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样本,以及面积计算的基本公式,确保学生探究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类比迁移等方法,构建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长方形面积时,我们使用了‘长 × 宽’的公式,那么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我们可以如何借鉴这一思路?”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新知,还能实现知识的整合与扩展。

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计算面积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如果图形发生旋转或平移,其面积会发生变化吗?”通过引导学生从数学定义出发,理解旋转与平移作为等距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大小。

3. 引导学生应用实践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操作体验,使学习更生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游戏化教学减轻学习负担,提升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为达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构建数学模型、参与趣味游戏等,并适时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实现寓教于乐,让数学学习更高效有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章节为例,教师可策划“圆的探索之旅”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不同尺寸圆形物体,如用绳子和钉子画圆、用圆规画圆。制作过程中,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寻找圆周长与直径的联系。

接着引入“圆周率的探索”环节,让学生测量不同圆的直径和周长,计算两者比例关系。教师举例让学生计算直径为 10 厘米、周长为 31.4 厘米的圆的周长与直径比值,使学生初步理解圆周率π 的概念,锻炼实践和计算能力。

最后,教师策划“圆的面积挑战赛”,激发学生对圆面积计算的兴趣。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圆的半径或直径信息计算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画圆或展示实物向学生挑战计算面积,学生计算后,教师引导实际测量,学生通过比较理论值和实际测量结果,深入理解圆面积计算方法及应用,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4.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问题导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反思,巩固成果、深化知识理解。这一环节对学生很重要,能助其回顾经验、发现不足。

为促进学习反思,教师可利用教学评价。一方面,客观全面评价学生表现,指出亮点与不足,助其认清自身水平、引导深入反思,提升问题意识与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或与同伴比较反思。自我评价让学生主动审视学习过程,与同伴比较能发现差距不足,激发动力与求知欲。通过反思,学生能明确自身优势短板,为后续学习与提升、问题导学模式优化实施提供支持。

结语

问题导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诱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促进其主动融入课堂,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实现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裴娣娜. 问题导学:深度学习的课堂革命[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

[3] 张春莉 .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7): 82-87.

[4] 王本陆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问题链设计 [J]. 教学与管理 , 2022(8):45-48.

[5] 马云鹏.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理论、模型与案例[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21.

[6] 吴正宪. 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