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创客活动《编来编‘趣’》
刘亚楠
合肥市森林海幼儿园 230000
一、项目缘起——童言启“织”,探趣始
下午起床后,挽一和星星摸着择一的辫子正在研究…星星说:我妈妈也会编这样的麻花辫,像艾莎公主一样好看。挽一说:我奶奶也会编。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基于孩子们的对编织感兴趣,我利用晨间谈话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编织物,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初步了解知道编织是我国的特色民间文化,集结了“编”和“织”的技艺。为了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劳作实践过程中深度体验,开启了本学期创客活动编织之旅…
二、确立项目目标——解码编织,多维发展
为了让幼儿感受传统工艺魅力,因此我设定了以下几个区域在本次创客活动中需要达到的目标,从建构、自然艺术、木工及工程技术等多维度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基于幼儿疑问,明确目标 。
三、围绕项目主题,有效开展创客活动
基于幼儿对编织的好奇与探索欲,我提前思考了编来编“趣”项目活动具体的实施路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学习、合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具体实施路径。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各种资源,初步探索编织
(一)初识编织,点燃好奇
1. 组织幼儿开启“编织大搜寻”,在教室、家里寻找编织物品(如小篮子、香包、编织杯垫 ),用眼睛看、小手摸,感知编织物的触感、外观,提问“这些东西是用什么材料编织的”“怎么编出这么多花样”,激发探究兴趣 。
2. 经验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分享生活中见过的编织物(奶奶的毛衣、家里的竹篮 ),初步建立“编织在生活中很常见”的认知,绘制《我见过的编织物》
(二)编织知多少——亲子小调查
1. 发放《趣味编织》亲子调查表,请家长和幼儿共同记录生活中遇到的编织物,填写其材料、特点、用途,延伸幼儿探索空间。
之后,经过调查资料,幼儿在班级进行分享交流,教师补充讲解编织是“通过编、织、绕等动作,把材料变成实用或好看物品的工艺”,丰富幼儿对编织的认知体系。
(三)材料探索:适配性测试
1. 材料收集与分类
发动幼儿从家里、班级美工区收集材料,如毛线、彩绳、纸条、草绳、丝带等,整理成“编织材料库”,按质地(软、硬 )、材质(天然、人工)分类摆放。幼儿进行分组,用不同材料尝试“压一挑一”基础编织,观察材料表现,填写《材料编织体验卡》,教师记录能否顺利编织、编织时的感受。
师生共同总结“质地柔软、易弯折的材料(毛线、彩绳、布料条 )适合编织,太硬的材料(草绳 )难编织”,后续创作优先选取适合的材料。
2. 确立目标,小组合作初次尝试编织
第一次尝试编织没有达到预期成果,我们遇到了问题:不知道编织的方法通过观看编织技巧的视频,我们整理出“棒针编织、曼达拉编织、绳结编织、压挑编织、经纬编织”等多种编织技巧。结合现有的材料,孩子们分别在区域中进行尝试体验。在幼儿多次尝试编织时,结合视频学习后发现“压一挑一”也更易于幼儿掌握的编织技巧,确定为后续创作编织的主要技巧。同时,教师也同步用毛线和纸板演示,幼儿用彩绳模仿练习。在区角游戏开始前教师也拿实物教授幼儿,让幼儿更加直观地去学习编织“压一挑一”技法。
经过反复练习,幼儿逐渐熟练掌握“压一挑一”技法,能独立编织长条状作品,且动作越来越流畅。幼儿对编织探究的欲望越加高涨,通过发放调查表,了解幼儿已有知识的经验,根据幼儿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分组,制作不同材质的摩天轮;将幼儿分成了积木建构小组、纸质材料小组、木质材料小组。
在第一次制作编织时,幼儿们发现过程中,幼儿遇到“绳子老缠一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压、什么时候挑”等问题,经常听见孩子们说“编织太难啦,绳子不听话”等语言。编织稍复杂作品(如小篮子 )时,幼儿发现“绳子总乱跑”“想编圆形但形状不好控制”,提出“要是有个东西能固定毛线,帮我们编就好啦”的需求。后期组织幼儿讨论“编织器可以是什么样”,幼儿发挥想象,说“像格子笼子,把绳子穿过去”“能转的圆盘,绳子跟着绕”,
欣赏编织视频时,小朋友们了解到可以自制编织器来编织,这样绳子或毛线在编织时就能保持整齐紧密,不易松散。之后,孩子们收集了纸盒、剪刀、尺子、胶水等材料,在老师的辅助下,成功制作了第一代“编织器”。
在创客教室进行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讨论合作,认真对待同伴的建议,不断地对编织器进行优化和迭代,最终打造出了更为完善、实用的编织器。
在第二次幼儿用自制编织器尝试编织,发现“纸盒槽口易撕破”“木板编织器木棍间距不合适,编织太松或太紧了”。于是用胶带加固纸盒槽口、调整木棍间距,优化编织器。纸质材料和木质材料结合更适合幼儿制作。于是,根据幼儿的制作经验,我们就共同筛选了几种更适合编织的材料,如:纸盘、圆纸片、纸板、木架等。
3. 基于实践路径,深入项目探究
幼儿将编织好的编织物(篮子、小鱼、小伞等)向同伴们展示,孩子们
一片欢呼!就在这时:
可儿说:“这个篮子为什么提不了呀”?班级立刻安静了下来。
铭泽说:“我知道安装一个把手就可以提起来了”。
我说:“你们觉得用什么可以做把手呢?”。
然然说:“那我们在美工区找毛根试一试?”。
随着项目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编织的经验,在“压一挑一”的基础上,孩子们大部分已掌握编织技巧。然而对于“毛线打结了”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较多,幼儿的求知思路受到了阻碍,单单一味地思考与讨论和已有经验已经解答不了他们的疑问,作为教师,应当在幼儿探究与学习遇到困境或没有思路的时候提供正向支持,持续维护幼儿的兴趣,活动中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并梳理问题。
四、多元评价——多维视角,促发展
幼儿园开展创客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参与项目的制作和创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幼儿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 注重幼儿自我评价,引导幼儿展示创客的成果。
发放《幼儿自评表》,引导幼儿回忆活动过程,从对活动兴趣、解决问题尝试、同伴合作表现、装饰技巧学习四个维度,用绘画星星(1—5 颗,5颗为最满意)进行自我评价。也可请幼儿分享自评内容与编织作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趣、最有挑战的地方,进行交流,教师总结肯定幼儿表现,强化积极体验,梳理活动中解决问题、合作、装饰等经验。
2. 注重幼儿活动中的师幼记录与评价
围绕编织活动,从幼儿参与及能力发展视角,依据6 项指标,观察记录真实表现,客观进行评价,判定星级(★越多表现越好),用具体行为支撑评价,清晰呈现幼儿发展与活动成效。通过分析全班幼儿在各指标的表现,教师能发现编织活动环节(如材料提供、技法引导)的问题,针对个别幼儿实践维度弱,就调整后续活动,增加材料收集实践环节,让活动设计更贴合幼儿需求。
3. 注重活动的家园互动,协同反馈
发放《编织项目家园评价表》,请家长从“幼儿参与热情、知识技能掌握、情感表达、家园互动”维度进行客观评价,反馈幼儿在家分享编织故事、展示作品等情况,促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遵循以幼儿为主体的创客活动,为了展示自己的编织成果,传递编织艺术的魅力,孩子们在班级布置了编织作品展,并在班级创客墙上和幼儿园大厅环境创设进行展示。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围绕驱动性问题“如何制作一份编织礼物送给心爱的人?”进行探索实践,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地积累经验,优化作品,最终创作出这份独一无二的作品。结合本学期端午节,孩子们制作的这份编织作品——香包,将送到他们心爱的人手中或挂在自己的书包上做装饰。
五、项目延伸与反思——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编织项目落下帷幕,小朋友们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他们不仅成功地掌握了“压一挑一”的实用技巧,灵活运用编织器,还能用手指娴熟地进行编织。这些技能让孩子们不仅创造出了温暖的编织物,更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存在不足:
在项目初期,对编织材料的准备不够充分,导致部分活动因材料不足而受到影响。还有部分活动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一些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作品。
1. 材料探索广度不足:对一些特殊编织材料(如拉菲草)未深入尝试,幼儿对材料多样性的认知还有拓展空间。
2. 工具创新深度有限:自制编织器功能较单一,对复杂编织作品(如立体造型编织)的辅助作用不够,工具创新可更深入。
3. 个体差异关注欠缺: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幼儿,在技法学习、作品创作中进度滞后,教师个性化指导需加强,保障全体幼儿共同进步 。
改进方向
1. 拓展材料库与探索:引入金属丝、拉菲草等特殊材料,开展“奇妙材料编织挑战”,让幼儿感受不同材料的编织特性与艺术效果。
2. 升级编织器与功能:引导幼儿参考专业编织工具,利用木工坊材料(木块、螺丝、转轴)制作更实用、多功能的编织器,如可调节间距、角度的框架式编织器,助力复杂作品创作。
3. 个性化支持与帮扶:建立“编织互助小组”,能力强的幼儿帮扶能力弱的,教师针对个体制定专属练习计划(如简化步骤、选用更易操作材料),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节奏,让全体幼儿在编织中收获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