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策略

作者

施扬眉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长春路校区 224400

摘要:课堂导入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2022年版)》中贯彻教育理念的关键步骤,其首要任务在于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需要明确阐述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核心要点与难点,确保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全面且清晰的认识。同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与过渡,这也是新课标对知识系统性与连贯性要求的具体实践。课堂导入符合新课标对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要求,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高年级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广阔舞台上,课堂导入作为开场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习热情的火花。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设计富有创意且贴合学生实际的课堂导入,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从课间的松散状态过渡到专注的学习状态。它借助生动的实例、有趣的故事或贴近生活的情境,为学生铺设一条通往新知识的道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数学探索之旅。

一、综合分析,明确导入目标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是教师精心策划的行为与策略,旨在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环节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平滑过渡到新学习内容的桥梁,确保他们能够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知识。以小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首要任务是明确导入目标。在本课中,导入目标具体涉及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初步运用负数进行计算。这些目标的确立,不仅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还深入分析了教材内容、结构以及逻辑体系。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教材,结合教学大纲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导入环节。例如,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负数实例,如温度计上的负数、银行账户的透支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负数的存在和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负数计算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掌握负数的计算方法。此外,教师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导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和学习负数。综合来看,明确导入目标是设计和实施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的前提。通过精心策划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还能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悬念导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悬念导入,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从不同角度巧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吸引其注意力,从而实现回顾旧知、接纳新知的目的。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中,悬念导入策略得到了生动的应用。课堂伊始,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求助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需要去拜访一位朋友,但只知道一些线索,需要大家帮忙确定他的家在哪里。”这一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随后,教师逐步透露线索:“老师的朋友住在我们学校东边的小区里,这个小区距离学校有500米。”学生开始思考,但发现仅凭这些信息无法精确定位。此时,教师适时提出:“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些数字,大家认为这些数字可能代表什么呢?”这一悬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猜测数字可能代表门牌号时,教师巧妙引导:“接近了,但不是门牌号。这些数字其实是一个坐标,可以帮助老师精确地找到朋友家。”随后,教师展示了坐标(300,200),并询问谁能解读这个坐标,找到老师的朋友家。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坐标的概念,还为后续知识的引入做了铺垫。整个悬念导入过程设计精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主动探索后续课程内容。通过这一策略,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后续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悬念导入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了他们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游戏导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不仅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之一,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上,利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以为学生打造一场充满趣味和创意的数学盛宴。以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复习课为例,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因数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款名为“找因数”的趣味游戏。该游戏旨在通过寻找数字的因数来引入因数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游戏流程如下:教师在课前准备若干小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不同的数字,如12、15、18、20、36等。随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游戏开始时,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18),小组学生需通过合作尽快找出该数字的所有因数,并由小组代表举手报数。找到所有因数的小组将获得积分(完全答对的小组得一分,答错则不得分)。待回答一题后,教师继续出示其他数字卡片,重复上述步骤,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奖励。通过这一游戏,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和互动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因数的概念,强化对相关概念的记忆。实践证明,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引入游戏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此外,游戏导入还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复习旧知、接纳新知,从而提升数学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游戏导入等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导入策略,其精髓在于精准定位、巧妙构思与有效实施。它不仅关乎教学的艺术性,更关乎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不断优化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专业的素养,为学生打造更加生动、有趣、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保臻;魏倩茹;张苗.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导入:要求、现状及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02)

[2]刘晋宝.基于大单元的数学课堂导入策略[J].亚太教育,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