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素养培养路径

作者

任瑶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10008

高中音乐教育里审美素养的培育属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歌剧《伤逝》作为一部融合了中西方音乐特点的杰出作品,给音乐教学供应了丰富的审美教育材料,这部歌剧借助对鲁迅原著的音乐性阐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内涵,在湘版高中音乐教材中,《伤逝》的选段教学为进行审美素养培育提供了典型实例。深入探寻以《伤逝》为例子的审美素养培育途径,对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成效有着意义,结合教学实践经历,从音乐语言、艺术表现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着手,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歌剧《伤逝》的艺术特色解析

歌剧《伤逝》是由作曲家莫锦屏在 1981 年创作而成的,这部作品是以鲁迅的同名小说作为蓝本进行改编的,该歌剧在音乐创作方面有着较大特色,它把中国戏曲的板式变化和西方歌剧的咏叹调手法相互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语言,全剧总共分为序幕以及三幕,主要讲述的是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在音乐表现手法上,这部歌剧运用了大量有民族特色的五声音阶,并且融入了现代和声技法,以此突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和矛盾,序幕采用了京剧式的引子,借助凄婉的笛声来衬托悲剧基调,随后借助管弦乐的渐强渐弱来表现涓生的内心挣扎,在声乐处理方面,子君的唱段大多采用抒情性的咏叹调,体现出人物纯真温婉的性格特征,而涓生的唱段则运用了较多朗诵性的旋律进行,呈现出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1]。

二、《伤逝》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审美培养要素

(一)音乐语言的审美解读

在歌剧《伤逝》的音乐语言里旋律线条有着起伏变化,这与情感表达紧紧相连,子君咏叹调“春天来了”采用的是明快且流畅的旋律,搭配着轻盈的弦乐伴奏,呈现出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和期待,而在“绿萝架下”这一段落中,琵琶和笛子进行对话性演奏,营造出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该歌剧对传统戏曲音调有借鉴运用,像子君的唱段融入了昆曲的曲调特点,柔美婉转的旋律跟人物性格相互映衬。在和声语言方面,作曲家巧妙运用不协和音程制造戏剧性张力,在涓生犹豫不决的时候,借助半音阶的游移以及减七和弦的不安定感,刻画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煎熬。

(二)人物形象的深层体验

歌剧《伤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借助音乐性格主题达成,子君的主题音乐以五声音阶作为根基,运用柔和的音色以及优美的旋律线条,呈现出传统知识女性温柔善良的特性,在关键场景里配器的改变也和人物情感紧密相连,像子君绝望之时笛子进行哀婉的独奏,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涓生的音乐主题采用了较为跳跃的音程走向,凸显出人物性格里理性和感性的对立,在剧情推进过程中凭借音乐动机的变形与发展,细致地描绘出人物心理的微妙转变,在两人感情破裂的场景中,音乐主题的对位与交织,鲜活地呈现出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这种凭借音乐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为学生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给予了丰富的感知渠道[2]。

(三)情感内涵的多维感知

歌剧《伤逝》有着丰富的情感层次,其音乐表现手法多样,为情感体验给予了广阔空间,在音乐速度把控上,随剧情发展有明显变化,从起始的中速抒情,到高潮时的急促激动,再至结尾的舒缓沉重,体现出情感的递进与转折,在力度变化方面,巧妙运用强弱对比突出戏剧冲突,比如子君内心独白时的弱奏与情感爆发时的强奏形成鲜明反差。配器的色彩变化也和情感表达紧密相关,弦乐声部的华彩段落呈现出温情脉脉的爱恋场景,而铜管乐器的加入则渲染了剧烈的心理冲突,音乐织体的变化同样有丰富的表现力,从简单的歌唱性旋律到复调式的多声部织体,再到宏大的交响乐段,层层递进地呈现了人物情感的复杂变化。

三、审美素养培养的教学路径设计

(一)音乐要素引导法

在歌剧《伤逝》的教学进程里可借助对音乐要素的逐层剖析来引领学生展开鉴赏,从音乐的基础要素着手,引领学生去体会旋律的行进方向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联,在调性的掌控上,五声调式跟大小调的交替运用呈现出了中西音乐的融合特性,在节奏方面,各异的节奏型态反映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像涓生犹豫不决时切分节奏的运用,呈现出了内心的不安和矛盾。音色的变化同样是关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理解配器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在和声进行的分析中引领学生感受不同和声色彩营造出的戏剧氛围,理解和声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3]。

(二)情境体验教学法

情境体验教学可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歌剧《伤逝》的理解以及感悟,在教学设计之时,可以依据剧情来设置多个情境体验的环节,借助将原著小说的朗读和音乐相互结合,以此让学生去感受文学与音乐艺术之间产生的共鸣,在学习关键唱段的时候可采用角色扮演这种方式,使学生代入人物情感进行演唱,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舞台氛围,搭配灯光效果以及场景投影,提高学生的临场感受,在音乐聆听环节,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感受音乐所描绘出来的情境画面,针对不同场景的音乐特点,设计出相应的肢体律动,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力。

四、结语

歌剧《伤逝》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而言有关键的审美教育价值,借助对这部歌剧艺术特色展开剖析,再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可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学实践里要着重关注音乐语言的解读、艺术形象的感知以及情感内涵的体验,借助多维度的审美引导,培育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在具体教学进程中运用音乐要素引导、情境体验、多元互动等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升其艺术鉴赏水平,达成审美素养的有效培育,此种教学路径适用于《伤逝》的教学,而且对其他歌剧作品的鉴赏教学同样有着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贝 . 浅谈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 -- 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为例 [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2,10(06):38-40.

[2] 朱玉昆 . 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J].海外文摘 ,2023,(18):61-63.

[3] 关照 . 论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J].中国校外教育 ,2020,(3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