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运动- 思政”协同育人的载体创新研究
韩璠璠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系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当代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体育育人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成为人才成长的关键途径,怎样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价值引导,这是值得探究的课题,“体重管理年”成为切入点,它既契合青年群体健康生活的实际需求,又给思想政治教育赋予具象化、可操作的载体,全面规划校园运动活动,就能达成健康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培养的有机融合,在实际操作中开拓“运动—思政”协同育人的新路向。
一、“体重管理年”校园运动活动的设计理念原则
(一)健康导向的科学性原则
“体重管理年”的核心是以学生健康为起点,所有活动都要以科学运动和健康管理为基础。设计活动时,既要考虑运动负荷,又要考虑个体差异,重视运动处方的科学性和适应性,防止过度消耗或运动伤害。按照现代运动生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的理论成果,结合学生群体的体质检测数据,设定合理的指标体系和阶段性任务。例如,不同体重水平的学生在运动内容、运动频次和营养干预上要有差别化的指导,以保证干预效果的精确性。活动应包含健康教育要素,促使学生在参加活动中领会体重管理的科学道理,形成长期自我调节的概念。
(二)价值引领的思想性原则
运动活动不只是体质改善的工具,更是价值塑造的重要契机,“体重管理年”设计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要突出自律精神、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在调控体重时体会到纪律感和责任感。比如可设立团体竞赛类项目,让学生在追求个人目标时认识到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也可举办主题化运动挑战,促使学生将个人健康目标与国家健康战略联系起来。思想性的渗透不是外加灌输,而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价值体验,让他们在挥洒汗水和付出努力中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
(三)校园文化的融合性原则
“体重管理年”活动的设计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让运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活动在形式上要兼顾仪式感和参与感,把运动融入到校园节日、社团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应按照校园的传统举办主题运动季,塑造起校园健康活动的特色。设立跨学科的创新活动,将体育与艺术、科技、管理等结合,增强活动的文化感染力和时代感。还要关注活动的持续性与传承性,“体重管理年”要成为长久的校园文化认同,回应健康诉求,成为校园精神风貌的明显标志,形成全校的共识和群体的认同,带动“运动- 思政”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高职院校“运动·思政”协同育人的载体创新策略
(一)赛事驱动的沉浸式教学策略
在高职院校“运动 - 思政”协同育人创新路径中,赛事活动的设计与运用具备极大的潜力。传统体育赛事大多将竞技作为目标,但在新的育人语境里,赛事活动需承载价值引导及思想教育的内涵。设计时要把赛事元素与思政主题融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达成知识、技能与思想的综合提升。赛事不仅仅只是体能表现的平台,更是精神的展现形式。例如,在校运会或专门竞赛中加入爱国主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主题要素,让学生在竞技的氛围中体会奋斗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赛事活动的举办形式也需摆脱单一的模式,增强沉浸感与参与感是必要的。参赛者在竞技对抗中获得自我突破的动力,观赛群体在仪式感与氛围中接受价值的熏陶,体育活动被赋予了思想教育的深层内涵,学生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与行为取向,“运动 - 思政”协同
作用才得以真正落实。
(二)数字赋能的智慧育人策略
数字化与智能化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做“运动- 思政”协同育人时,要全面依靠数字技术做载体更新,改善活动互动性与连续性,智慧体育平台,校园大数据系统,可穿戴设备等能给体重管理,运动处方,参与回馈给予及时帮助,而且为思想教育融入赋予新场地,利用数字化手段,可以将运动行为数据同价值教育内容有效融合,促使学生在自我监测并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比如可以规划依靠APP 的校园运动积分体系,把运动参与度同学习表现,志愿活动等指标联系起来,塑造起多维度评价体系,也可以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规划浸入式运动情形,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完成体育考验时,会收到思政元素的互动引导。智慧化策略的优势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运动 - 思政”不再被限定于某个空间场景,而是以一种无形渗透的状态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了技术对教育理念创新的支撑作用。
(三)多元化社区联动育人策略
高职院校的体育与思政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内部,其创新载体建设要向社会空间延伸,打造校地互动、校企合作、校社协同的开放格局。社区联动为“运动 - 思政”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资源,校园活动与社会需求得以对接,学生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得以增强。具体而言,可以将“体重管理年”里的运动活动与社区健康增进项目融合,让学生在组织或参加社区运动服务时锻炼实践能力,加深社会责任感。学生可以担任社区健身指导、健康宣讲或公共运动赛事的志愿者,这样既实现了身体力行的锻炼,又在社会互动中受到教育。校企合作可以借助企业运动文化建设、职业素养提升项目等环节渗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去领会专业精神与职业责任。社区联动策略的核心是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系统,让校园运动活动成为社会文化、健康战略、职业教育的交汇地带,让学生在跨界融合的实践中不断磨练体魄、塑造品格、开拓视野。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在推进“运动 - 思政”协同育人时,要兼顾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以赛事为载体,数据为支撑,社区联动为延伸,让体育教育兼具健康与育人的双重属性。要构建体系化、多维度的育人载体,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 彭曼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探析——以健身操创编与指导课程为例 [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36 (06): 56-61.
[2] 程许 . 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1+X’综合训练”课程为例 [J]. 汽车维修技师 ,2024, (10): 64-66.
[3] 赵晓峰 , 张志虎 .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以排球教学为例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2, 12 (36): 132-136.
[4] 王毅贤 . 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策略分析 [J].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 2020, (14): 122.
作者简介:韩璠璠(1983-),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