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李成立
汨罗市罗城学校 414401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浪潮的持续推进,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且高远的要求,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涵盖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多个关键维度。构建高效课堂作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知识传递的效率,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全方位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因此,积极探索契合新课标要求、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成为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一、解构知识架构,重构逻辑体系
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是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形成长效学习能力的根基。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既定的编排顺序,而应具备宏观视角,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剖析与重新整合。通过梳理各知识点间潜在的逻辑关联,将零散的知识要点串联成具有层次结构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跳出碎片化学习的局限,从整体层面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这种结构化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增强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为高效课堂的搭建筑牢基础。
例如,在教学“等量代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突破常规教学思路,将其与此前学生已掌握的“天平的认识”“等式的性质”等知识紧密融合。课堂初始阶段,教师以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历史故事作为切入点,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与多媒体动画展示,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天平平衡状态下的情境:“1 个西瓜的重量 =4 个菠萝的重量,1 个菠萝的重量 =2 个苹果的重量”,并抛出核心问题:“1 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在学生思考与尝试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天平平衡所体现的等式原理,即天平两边质量相等时保持平衡,这与等式两边数值相等的性质相呼应。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分析西瓜、菠萝、苹果之间的等量关系,让学生清晰认识到等量代换的本质就是利用等式的传递性进行逻辑推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设置更多不同物品间的等量关系题目,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
二、创设奇趣情境,激活思维引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巧妙创设贴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能够将晦涩难懂的数学原理转化为直观、有趣的生活场景或故事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通过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的转变,显著提升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
例如,在“鸽巢原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开展教学。课堂上,教师选取去掉大小王的扑克牌为教具,邀请 5 名学生随机抽取纸牌。随后,基于鸽巢原理的逻辑,向学生提出“5 张牌中至少有 2 张为同花色”的论断,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当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探究兴趣后,教师进一步组织小组实验,以小棒和笔筒模拟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将 4 支笔放入 3 个笔筒,是否存在至少放有 2 支笔的笔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据记录与对比分析,初步感知其中规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研究,通过改变笔与笔筒的数量,采用示意图绘制、情况列举等方式,逐步深入探究。最终,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小组协作中,归纳总结出鸽巢原理的基本内涵,实现了对抽象数学原理的具象化理解,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能。
三、深化多维互动,共筑成长平台
课堂互动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桥梁。传统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应着力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交流网络,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观点、交流想法、相互质疑的平台。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能够营造积极活跃、富有成效的课堂氛围,切实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比例的应用”教学中,教师组织小组辩论会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1000,图上距离 1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10 米,这种说法对吗”为辩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学生基于前期知识储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资料查阅、论据整理与辩论策略规划。辩论过程中,反方依据比例尺定义,通过单位换算,指出1:1000 比例尺下,图上 1 厘米对应实际 1000 厘米,即 10 米,认为说法正确;正方则从数学表达严谨性切入,强调题目未明确单位,在实际应用中,比例尺单位存在多种可能性,若为千米,1 厘米对应 1000千米,从而论证说法错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聚焦单位统一、数学表达规范等核心要点。学生在观点交锋与逻辑辩驳中,深化了对比例尺概念与比例应用的认知,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能。
结语: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绝非某一种教学策略的孤立运用所能达成,而是需要解构知识架构、创设奇趣情境、深化多维互动等多种策略的协同配合与综合运用。这些策略相互交织、彼此促进,共同构建起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课堂生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精准把握各策略的实施要点与适用场景,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与优化,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数学素养培育的摇篮,让新课标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切实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 姚静静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J]. 江西教育 ,2024,(35):7-9.
[2] 卢晋芳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J]. 华人时刊 ( 校长 ),2023,(1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