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评”一致性助力初中数学教改路径
丁爽
上海市嘉定区华江中学
引言: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目标不清、方式单一、评价片面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亟需探索一条符合新课标精神、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改之路。“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为初中数学教改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
一、“教- 学- 评”一致性在初中数学教改中的价值
“教 - 学 - 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学习过程、评价方式的协同统一,对破解传统数学教学困境、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局限于知识点掌握,忽视了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培养;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深度思考与探究;作业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缺少过程性评价与反馈,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而“教 - 学 - 评”一致性理念下,教师根据学段目标设计单元教学,融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协作交流,获得深度学习体验;同时,教师综合运用观察、测验、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表现,给予及时反馈与指导,增强学习自信心。如此,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内化知识技能,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养成积极学习态度,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融合与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 学- 评”一致性的实施路径
1. 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教”与“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首要任务是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基础,进行学情分析,据此提炼契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在目标设置上,应注重分层设计,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数学核心素养要求[1]。以“一次函数”为例,知识目标可设置为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及应用,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从数形结合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素养目标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此分层设计,既凸显知识重点,又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为后续教学活动及评价任务设计奠定基础,有助于形成“教- 学- 评”闭环。
2.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与“学”的互动
教学模式创新是“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关键一环。初中数学教学要突破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新模式。项目式学习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 [2]。教师围绕实际问题设计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协作探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提升。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可设计“电信套餐选择”项目,引导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建模分析不同套餐资费,选出最优方案,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深化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同时,探究式学习也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验等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在探究中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根号下如何添加数字而不改变数值,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加深理解,这些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了师生角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实现高效学习,彰显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3. 设计多元化评价任务,实现“评”的导向作用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设计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 - 学 - 评”一致性要求以评价任务为抓手,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实现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任务设计要依托教学目标,采用“逆向设计”的思路,即先设计评价任务和考核指标,再据此设计教学活动,构建目标、活动、评价的有机统一。评价方式要注重多样性,包含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测试评价、项目评价等,全面考察学生知识理解、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等表现 [3]。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评价任务可包括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编写解方程式、知识梳理笔记等,采用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在多维度参与中提升数学素养。同时,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发展的情况,及时诊断学习困难,调整评价策略。例如通过提问、观察学生操作步骤等,发现学生在因式分解运算中遇到的障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4. 整合学习活动,促进“教- 学- 评”的融合
“教 - 学 - 评”一致性的深层次体现的是三者有机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学习活动的整合设计。课堂教学应以评价任务为导航,合理设置“任务- 活动- 反馈”的环节,通过预习任务引入新课,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新知,通过练习任务巩固提升,通过拓展任务丰富运用,构建系统化的学习活动链条。同时,教师应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情况调整教学计划,补足学生知识盲点;可根据单元测试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复习辅导,查缺补漏、强化提升。学习活动的整合设计与及时反馈,能够实现“教”“学”“评”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教 - 学 - 评”一致性为其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细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多元评价,整合学习活动,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学难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在“教”“学”“评”的融合中开创初中数学教学新局面。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中数学教学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善华.“教- 学- 评”一致性助力初中数学教改路径——以“分式的加减”为例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4,(24):54-56.
[2] 徐馨芸 . 探讨“教 - 学 - 评”一致性助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路径——以“分式的加减”为例 [J]. 新课程导学 ,2024,(27):83-86.
[3]陈惠宽.“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32):101-103.
[4] 赵强 . 初中数学“教 - 学 - 评”一致性策略与方法探讨 [J].名师在线 ,2023,(2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