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犯罪时未成年女犯构成特点及措施

作者

李夏洁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一、引言

未成年女犯的犯罪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反映了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未成年女犯的数量与犯罪类型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尽管其犯罪率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但部分案件的严重性与社会影响不容忽视。深入分析未成年女犯的构成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与矫治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未成年女性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未成年女犯的构成特点

(一)年龄与教育背景的阶段性特征

未成年女犯在年龄上普遍呈现低龄化趋势,且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这一群体多处于青春期,心理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与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或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部分未成年女性过早离开学校,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年龄 - 教育”的双重弱势,使其在面对社会诱惑与压力时更容易迷失方向,进而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潭。

(二)犯罪类型的相对集中性与多样性

未成年女犯的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但仍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传统上,侵财性犯罪在未成年女犯中较为常见,如盗窃、诈骗等。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未成年女性开始参与暴力型犯罪或涉性犯罪。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犯罪行为往往并非出于恶意或预谋,而是受到他人诱导、胁迫或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此外,未成年女犯在犯罪中多扮演从属角色,但近年来也出现了部分女性主导犯罪的情况,这反映了其社会参与度与自主意识的提升。

(三)心理特质与行为模式的特殊性

未成年女犯在心理特质与行为模式上具有独特性。她们往往情感丰富、敏感细腻,但同时也容易情绪波动、冲动行事。在犯罪过程中,部分未成年女性可能因一时冲动或受到他人影响而参与犯罪行为,事后往往深感后悔与自责。此外,未成年女犯在犯罪中可能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心理或依赖心理,容易受到团伙氛围的影响而做出错误选择。

三、未成年女犯的犯罪成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女性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对其成长具有深远影响。部分未成年女犯来自问题家庭,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或缺乏关爱等。这些家庭环境可能导致未成年女性心理失衡、价值观扭曲,进而增加其犯罪风险。此外,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使未成年女性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难以分辨是非对错。

(二)社会环境的诱导

社会环境对未成年女犯的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未成年女性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部分不良信息可能对其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产生负面影响,诱发其犯罪行为。此外,社会对未成年女性的保护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娱乐场所存在管理漏洞,为未成年女性接触不良环境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未成年女犯的犯罪行为与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密切相关。部分未成年女性可能存在自卑、叛逆或寻求刺激等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倾向可能导致其做出错误选择。同时,未成年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若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与支持系统,她们可能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释放压力或寻求关注。

四、未成年女犯的预防与矫治措施

(一)强化家庭监护与教育责任

家庭作为未成年女性成长的首要环境,在预防犯罪方面起着基石性的作用。家长需深刻认识到自身监护职责的重要性,将关注子女的成长需求与心理动态融入日常生活。在日常相处中,家长应主动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了解她们在学校、社交中的经历与困惑,及时给予引导与支持,从而营造出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这种氛围能够给予未成年女性足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降低其因情感缺失而寻求不良行为慰藉的可能性。

(二)完善学校法制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女性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预防犯罪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将法制教育全面纳入课程体系,不仅要确保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公正,提高她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建立跟踪机制,及时进行干预与矫治。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调整心态,防止其因心理问题而走向犯罪道路。

(三)净化社会环境与加强社区管理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加强对社会环境的全面监管与治理。在网络空间方面,要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防止未成年女性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对于娱乐场所,要严格规范其经营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进入娱乐场所的管理,防止她们在不良环境中受到不良影响。

社区作为未成年女性生活的重要区域,应加强对她们的关注与帮扶。建立未成年女性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她们的基本信息、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她们的需求。定期开展走访与关怀活动,与未成年女性及其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发现她们面临的问题并提供帮助。对于失学、无业或存在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女性,社区要积极整合资源,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开展各类培训课程,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融入社会。

(四)优化司法程序与矫治措施

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女犯案件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心理与行为特点,采取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司法程序与矫治措施。在讯问与审判过程中,确保有女工作人员在场,这不仅是对未成年女性隐私与尊严的保护,也能让她们在更加熟悉和信任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司法机关要加强与家庭、学校、社区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家庭可以为未成年女犯提供情感支持与监督,学校可以为其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社区可以为其提供生活帮扶与就业指导。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共同做好未成年女犯的矫治与帮扶工作。此外,对于表现良好的未成年女犯,司法机关应依法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后续支持与帮助,如心理康复、社会融入指导等,帮助她们重新回归社会,开启新的人生。

五、结论

未成年女犯的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与司法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深入分析未成年女犯的构成特点与犯罪成因,我们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预防与矫治措施。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未成年女性保护机制与犯罪预防体系,为未成年女性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董玉红 . 未成年人的犯罪特点及预防研究 [J]. 法制博览 ,2019(26):196,198.

[2] 吴白璐. 未成年人犯罪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问题研究[J]. 法制博览 ,2022(3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