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祛风止痒功效的中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晓雨 谭静安 杨志江 宋乐扬 宋雪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基金项目: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号:2023005X)
摘要:风瘙痒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皮肤病病机复杂,治疗不当易成慢性,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心理健康,故在皮肤病发病之初有效截断病势,有重要临床意义。中药在我国治疗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小,但作用机制研究仍不明晰。笔者针对截至目前在中草药中发现的具有祛风止痒作用的天然成分,以及临床上具有良好祛风止痒效果的中药组方、功效及潜在机制做出归纳总结,以期为从中医药中寻找新型止痒药物提供新的依据。
关键词:祛风止痒,药理作用
风瘙痒是一种常见于皮肤瘙痒的异常性皮肤疾病。在中医理念来讲,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阴痒等。这一疾病多为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1]。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有研究表明该疾病发生可能与组胺、细胞因子、内源性阿片样肽系统子及5-羟色胺等介质有关。近年来,中药以多方向,多组成,多靶点干预治疗风瘙痒类疾病的优势在理论以及临床试验等多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法多样,如中药熏洗、中药足浴、中药湿敷等中医药特色疗法[2],且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祛风止痒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过敏反应作用与免疫调节作用
有研究表明祛风止痒中药有效成分可以增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其中多糖、皂苷等能够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和清除病原体、坏死细胞和其他异物的能力[3],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从而提高人体对过敏原的抵抗力[4]。当过敏原与肥大细胞结合时,会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引发过敏反应[5]。中药中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从而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有效地减少组胺的释放,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红肿、瘙痒等症状[6]。
2.祛风止痒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祛风止痒中药有效成分在抑制、杀灭细菌和真菌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曾超珍[7]等发现黄芩中的总黄酮提取液对于部分细菌和真菌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金鹏[8]也发现黄芩对于17种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抗菌效果多体现为体外抗菌。此外,黄芩素及黄芩苷与庆大霉素、氟康唑、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抗菌效果。
3.祛风止痒中药有效成分的抗炎作用
组胺是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中的炎症因子,机体受刺激后细胞发生脱颗粒而释放组胺,组胺可以刺激C纤维末梢相关受体从而产生瘙痒。祛风止痒中药如黄芩、苦参、马齿苋、白鲜皮等中的止痒成分如黄酮、氨基醇、萜类成分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例如黄芩中汉黄芩苷则是可以通过导致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减少,以及降低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等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抑制cox-2和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起到抗炎作用[9]。
4.改善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是指微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受到阻碍,导致组织细胞缺氧、营养不良和代谢障碍等问题。祛风止痒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改善微循环障碍,促进血液的正常流动,从而有助于缓解过敏症状和提高免疫力[10]。其机制主要与影响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通过调控其含量和指标来改善血液流动性以及抑制凝血酶和激活纤溶酶原形成或抑制其活性,减少血栓形成;同时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的溶解,从而维持微循环的正常通畅,并且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
止痒中药主要以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祛风湿药为主。清热药和祛风湿药分别为201种(25.44%)和194种(24.56%),攻毒杀虫止痒药为89种(11.27%),表明风、热是瘙痒的主要原因。
结语
风瘙痒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药有效成分祛风止痒作用因其不良反应小、价廉效优、作用靶点宽泛,越来越备受关注。本文通过综述祛风止痒有效成分的相关研究成果,从4个方面来探讨中药中祛风止痒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目前,经过研究发现众多中药有效成分已在体内外实验中显示出巨大的风瘙痒治疗潜力。期望从旧经验中开发出新方法,开辟出新思路,从而更好地防治风瘙痒类疾病。
参考文献:
[1]杨慧敏,徐佳,杨岚.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与中医辨证施治相关性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5(3):175-180.
[2]范萍,王璐,陆静波.风瘙痒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验证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5,13(34):3432-3435.
[3]李晓燕,李月英,王良等.祛风止痒汤对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患Treg/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研究[J].中国免疫学志,2021,37(04):492-496.
[4]苏建国.依巴斯汀联合祛风止痒口服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06):624-625.
[5]刘成福.祛风止痒洗剂治疗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3,30(05):934-936.
[6]王伟霞,刘竹云.小儿湿疹中医诊治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08):1456-1460.
[7]曾超珍,刘志祥,韩磊.黄芩总黄酮提取技术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06):1342-1343.
[8]金鹏,许海舰,徐宝欣等.黄芩苷研究现状及其镁盐研究前景[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20):228-234.
[9]张海霖,王国蓉,张仕碧,等.金银花液热湿敷防治放疗加西妥昔单抗致皮肤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07-310.
[10]拓晓萍,赵亚静,闫小宁.祛风止痒方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及对患儿血清炎症因子、免疫指标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5):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