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融入百姓生活
邢健 田欣 崔英杰 赵广强
2025 年 4 月以来,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主题群众文化活动暨河北省文化进 层惠民演出在全省火热开展。各地根植地域文化,先后组织举办文艺演出、专场展演、群众文 各艺术门类赛事等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形式,将“双争”内核贯穿始终,展现感恩精神与奋进力量,展示河北人民为家乡争光争气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让广大群众通过“在地化”表达乐享文化惠民盛宴,实现对“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主题的“一次创作、多元呈现、全域覆盖”
一、河北省文化惠民工程发展现状
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实践,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战略意义,也是增强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我省连续 8 年将“文化惠民工程”列入 20 项民生工程,随着文化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丰富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着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全省通过“四级设施网络”构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市级层面以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为龙头,县级以文化馆为节点、 乡镇 文化站为支撑、 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为基础,形成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石家 共图书馆23 个、群艺馆(文化馆)23 个、博物馆 72 个、美术馆 5 个 馆 2 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64 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 索新型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建设,在街头巷尾精心打造了148 家文化名 开展文艺辅 等文化活动,解放纪念馆“解放书咖”等15 个风格各异、特色鲜明 建 化生活圈”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融入百姓生活。
附表:河北省各地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2024 年

服务模式创新实践
为提升服务精准度,河北省探索出分众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数字化赋能三类创新模式。分众化服务,就是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如各地面向青年人开设的“青年文化夜校”,面向中青年群体推出美妆、插花、瑜伽、国画课程,课程报名“一座难求”;衡水市御龙湾社区为老年人开设非洲鼓、朗诵课程,实现中老年人的新生活方式。社会化运营,即引入市场机制激活资源效能,如沧州“遇书房·南川耳语”书吧与咖啡品牌合作,通过“图书+ 轻食”模式提升吸引力。数字化赋能,是指全省建设的“河北公共文化云”及各地市公共文化云平台,整合非遗展示、在线课程、活动(场馆)预约等功能,实现“指尖上的文化服务”;2024 年推出的“冀图邮书”小程序,实现全省图书线上借阅全覆盖,居民足不出户即可获取省、市图书馆资源。
(三)品牌活动与区域协同
近年来,我省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全国鼓王大会以“传承、创新、惠民”为宗旨,集中展示民间鼓乐的创新发展成果,推动鼓乐艺术的传承发展,让百姓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享多元化惠民服务带来的美好享受,并荣获2024 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品牌活动类创新案例;全国街舞大会以街舞为媒,为广大街舞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在提升河北文旅形象、打造街舞活动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草莓音乐节喜迎八方来客,打造了属于广大乐迷的夏日音乐盛会;“四季村晚”坚持“农民唱主角”,全年开展示范活动超1000 场;“彩色周末”文化活动连续举办32 届魅力不减,见证了石家庄市群文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市民文化参与的重要平台。在区域协同方面,依托京津冀“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优势,推动三地公共文化资源联动。2025 年,省人大代表许鹏飞提出深化“长城—大运河文化带”共建,通过联合采风、非遗工坊、文艺创作等形式,挖掘民族融合历史印记,增强文化凝聚力。随即保定市高阳县傅家营村、武邑县贾史庄村相继推出情景剧“乡村记忆馆”、“丰收节”等案例,彰显了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精神赋能价值。河北省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联合策划推出的“书香京津冀·阅动新未来”阅读活动品牌,在三地协同开展京津冀名家诵读会、“我与图书馆的故事”阅读推广交流展示活动、“童心同阅京津冀”等活动,把公共阅读服务更好地嵌入城市肌理,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群众的家门口。
二、文化惠民工程的核心问题与深层次矛盾
每一项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都犹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奏响了文化惠民的华丽乐章,让燕赵大地迸发出青春活力,也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共享文化盛宴。然而,我省文化惠民工程仍面临多重挑战。通过实地调研显示,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集中于“被动接受型”活动,如看电视(38.7%)、文艺表演(32.7%)和读书看报 (26.5% ),而对摄影、交响乐等高层次文化消费参与度极低。同时,城乡差异、区域失衡、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了工程实效。主要表现在:
区域发展失衡与覆盖盲区。一是城乡差距。城市拥有博物馆、剧院等高规格场馆,而农村依赖农家书屋和流动演出。石家庄农村居民对文艺演出的需求占比 32.7% ,但实际供给频率不足城市的 1/3。二是区域落差。石家庄、邯郸等中心城市文化名家工作室超百家,而邢台、承德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设施陈旧,年均活动少于 5 场。三是群体覆盖不足。中青年群体长期被边缘化,省群艺馆夜校500 个名额吸引 6000 人报名,折射出针对该群体的服务严重短缺。
内容供给与需求错配。调研显示,政府主导型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结构性脱节,主要反映在:农村地区38.7%的居民首选电视为文化休闲方式,但“送戏下乡”内容多为城市院团编排剧目,缺乏地方特色,农民参与度不足 20%;部分农家书屋藏书以农业技术为主,但农民更倾向文学、历史类读物,导致书籍借阅率长期低于 30%;老年大学课程集中于传统“吹拉弹唱”,而现代插花、美妆等需求难以满足,降低了文化服务的有效吸引力。
人才与资金保障短板。专业人才匮乏和财政投入不稳定构成文化惠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县级文化馆平均专职人员不足8人,70%的乡镇文化站由1人兼职管理,导致文艺辅导、活动策划专业性不足;文化惠民经费依赖临时拨款,社会资本引入机制缺位,2024 年全省文化惠民预算仅占财政支出的 0.6% ,远低于教育、医疗等领域;多头管理降低执行效率,文化、旅游、广电部门职能交叉,项目审批链条长,资源整合难度大。
附表:河北省文化惠民工程主要问题与表现

三、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空间布局优化:推动全域均等化。
破解区域失衡,构建“中心辐射—多点支撑”网络。强化县域枢纽功能,在县城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借鉴张家口模式,在县博物馆、图书馆增设流动文化站,每月下沉乡村开展巡展、培训。激活乡村存量空间,改造闲置校舍、祠堂为“乡村记忆馆”“非遗工坊”,如武邑县贾史庄村利用老物件陈列馆开展情景剧排演,年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实现文化空间与旅游消费融合。消除群体服务盲区,建立分龄服务体系。结合青年文化夜校、午间艺小时、周末艺术课堂等模式,以及针对儿童推广“诵国学”等趣味活动,提升全民参与文化的吸引力。
(二)服务内容升级:精准匹配需求
2024 年省文旅厅要求惠民演出方 “突出农民需求,增加乡土味”,推动“政府派单”向“群众点单”转型。各地可以通过各地公 服务内容,实现以需求导向替代供给主导,推动文化产品定制化。开发 保 150 个二人台剧团,年演出超千场;冀州区“百鼓擂鸣” 花会 。创新服务形态。按照省政府要求,实施“演艺 发展的政策措施,引进一批高品质文艺演出、高能级演 费场景,在景区、商圈嵌入文化体验。北戴河“孤独图 年轻 家庄湾里庙步行街的周淑英剪纸工作室,日均接待游客超百 引流双
(三)数字赋能与区域协同:突破资源束缚
技术赋能与区域联动是突破资源约束的关键路径。一方面,建设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开发 VR 非遗展馆,实现非遗项目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扩大“冀图邮书”覆盖范围,打通省、市、县三级图书馆线上借阅系统。另一方面,深化京津冀文化协同,落实三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遗产共保、活动联办、人才共享”三大行动,整合三地人才资源、创作群众文化产品,提升基层专业能力。
(四)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保障优质资源直达
一是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确保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幅;设立文化惠民专项基金,吸引企业、社会组织认捐。如,张家口市通过“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文化设施,推动了筑牢资金、人才、管理三大支柱的长效发展。二是通过实施“基层文化骨干万人计划”,开展全省文化馆(站)长培训、文艺骨干培训、实施基层文化志愿者“繁星计划”、建立”文化志愿者认证制度”等形式,对参与者给予职称评定上的加分支持,实现专业化人才深入培育。
三是一体化管理体制,归口文旅部门统筹项目审批,简化流程,推行“效能评估”机制,将群众满意度(如参与率、好评度)纳入干部考核指标。
五、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系统剖析了河北省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逻辑与现实困境,提出以“空间均等化—服务精准化—数字智能化—区域协同化”为核心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文化惠民工程的高质量发展需立足价值定位、功能定位、技术定位三重定位,通过乡村记忆馆、地方戏曲复兴等项目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重塑文化认同;以长城、大运河文化带为载体促进资源共享,充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纽带;依托数字平台打破服务时空壁垒,实现“指尖可达”的全民文化覆盖。
未来课题组将进一步探索“文化惠民积分制”“社会力量参与评级体系”等创新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最终构建起兼具公益性、普惠性、生命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农村文化需求现状与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研究,2022.2. 张家口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河北新闻网,2012.3. 许鹏飞. 加强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动建议,北京日报,2025.4. 面向群众文化需求的河北省文化惠民项目改进对策研究,学术期刊,2023.5. 河北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河北日报,2024.6. 河北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家园,新华社,2024.7. 冀州区三大“民心工程”提升百姓文化获得感,衡水日报,2019.8. 2024 年全省文化惠民工程工作会议报告,河北省文旅厅,2024.9. 河北创新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扫描,澎湃新闻,2024.10. 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家门口,求是网,2023.11. 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视察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贴近百姓走进人民,河北人大,2024.12. 关于进一步挖掘潜力繁荣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若干措施,河北省人民政府,2025.13.“书香京津冀·阅动新未来”京津冀图书馆联盟阅读活动品牌发布,三地协同开展丰富活动,新华网,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