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典名著阅读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研究

作者

李秋婷

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鹏祥分校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部分提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其中,古典名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并阅读古典名著可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1]。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编排了专门的“古典名著”单元,目的是带领学生了解古典名著,通过阅读掌握方法、激发其深入阅读与探索的兴趣。这一背景下,结合新课标的系列要求,依托跨学科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方式,积极开展“读·演·悟”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让学生通过阅读、演绎、感悟的方式,加深对名著思想内涵、精神品质的理解,沉浸式感受古典名著的内在魅力,以此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小学语文古典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经典选篇与学情实际的矛盾

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厚的教育意义和文学价值。不过,这些文章具有风格古朴、篇幅较长的特征,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能力相对较大。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选段,其表达方法、文法呈现与现代白话文之间有着明显差别,导致学生在阅读与理解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另一方面,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独立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虽然教材对部分名著进行了相应的改编,但实际教学依然难以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灌输与兴趣需求的冲突

目前,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串讲”的方法呈现知识,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对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认识,但是却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不仅如此,高年级学生对于外界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运用互动性、趣味性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在《草船借剑》课文的学习中,若是只对古典名著的情节、背景进行讲解,学生并不能对内容形成共鸣。简言之,这种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和学生多样化兴趣之间的冲突,会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打造古典名著阅读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以“读”促学,多元诵读与情境导入

任何优秀的小说中,都蕴含着十分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而四大名著作为经典文学更是塑造了大量令人难忘、个性鲜明的人物。例如,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诸葛亮是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物形象;武松是性格豪爽、武艺高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形象;孙悟空是敢作敢当、嫉恶如仇、神通广大的形象;贾宝玉则是平等待人、善良多情、性格叛逆的形象。在文章的人物描写中,作者通常会运用环境烘托的方式对人物进行展现,同时结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进行刻画与完善,再基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实现人物性格的表达,这均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方法,更是阅读文章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关键的字词句,在此基础上进行品读,例如《草船借箭》中鲁肃和周瑜的对话,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三天之内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但即便如此周瑜依然吩咐工匠延迟,还不给他们完备的材料。结合这些内容的描写,便可以发现虽然在表面上周瑜很多事情都会和诸葛亮商议,但实际上内心充满嫉妒。基于关键字词句的把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物形象,实现阅读目标,为后续的演艺活动提供基础条件。

(二)以“演”激趣,角色扮演与创意表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改编的剧本以后可以自主进行排练。这一环节中,要完成小组内角色的分配并记忆台词,一边排练一边完善剧本,商讨如何才能表现得更加符合人物特点的性格、身份。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评价,分析演员的安排是否合理?语言、动作、神态是否生动?人物道具、服装是否贴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评价反馈的作用,提高学生演绎的质量水平,使剧本和表演更具观赏性、专业性。例如,在“周瑜之计”的剧本编排中,若发现演绎诸葛亮的学生没有羽扇作为道具,那便很难做出符合人物形象的动作。由此来看,演绎阶段中通过教师的及时点评,能够对剧本中的不足予以完善,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剧本编排的合理性,以此增强学生自信心,实现精彩情节的呈现,为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做好充分准备。

(三)以“悟”增效,深度思考与情感升华

高年级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在“悟”的阶段中,将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的榜样进行对比,如在学习《西游记》时可以提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体现出孙悟空的智慧、勇敢?身边有没有像孙悟空一样勇于挑战的人,”这样的问题可以实现古典名著阅读和日常生活的关联,便于更深刻直观地感受精神价值,并明确这些精神品质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是重要的。另外,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分享各自阅读、演绎之后的心得感悟,例如以“正义和反抗”作为主题鼓励学生谈一谈对于正义的理解和追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炼出《水浒传》等经典名著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并形成情感共鸣、提升道德判断力。最后,引导学生将名著中的情节和日常生活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家族兴衰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结合身边故事或家庭故事探讨对《红楼梦》的理解。基于这种方式,可以将古典名著中的精神、智慧迁移到生活之中,强化学生责任感,提升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读·演·悟”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打造高效课堂,帮助学生对古典名著形成直观理解和深刻认识,解决以往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结合教学实践来看,“读·演·悟”模式不仅仅可以对古典名著阅读教学进行创新和优化,同时也可以落实新课标的系列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名著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日常,将其中所传递的精神和智慧渗透在学生的内心,助力其成长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钱梦佳 . 表演课本剧,助推名著阅读——小学语文高年段古典名著阅读方法初探 [J]. 教育界 ,2024,(29):137- 139.

[2] 刘芹 . 重视引导拓展空间——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优化路径[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4,(11):145- 147.

[3] 王犇 . 群文阅读教学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探索[C]//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行知纵横” 教育与教学研究论坛(第八期)论文集.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