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药香粘粉数字化创新传承与产业化发展

作者

任佳荷 李迎春 张明柱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国家 “十四五” 规划强调非遗活态传承与中医药创新发展,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推动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升级,为本项目将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药香炮制技艺与数字技术、现代生产工艺结合提供了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本项目契合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内容,可为手工艺人提供数字模型,更新产品形态,制作更大型的香塑或更纤细形线香,符合市场对于香产品创新发展的需求。

1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非遗药香粘粉数字化创新传承的价值逻辑

1.1 文化传承价值

任氏药香的数字化传承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工艺的“活态保存”。项目团队系统采集五代传承人的制香经验,建立包含 26 种植物粘粉特性的数据库,将“水飞术”“低温窖藏”等传统工艺参数化,使百年技艺从依赖个体经验转向可追溯、可复制的知识体系。这种“数字孪生”模式,既保留了非遗的文化原真性,又为年轻一代传承人提供了科学的学习范式。

1.2 技术创新价值

在粘粉筛选方面,通过粘性测试、药效释放检测等实验,证实印尼楠木粉以 1200CP 的粘度、2.3 分(10 分制)的低烟火味和 6 个月的药效释放周期,综合性能优于榆皮粉、水麻皮粉等传统粘粉。结合纳米级研磨设备将药材粉碎至 200 目,有效成分释放率提升 40% ,低温窖藏工艺在 5qC±2qC 、湿度 65% 环境下存放90 天,促进药性融合,形成“高粘度- 低烟害- 长缓释”的技术突破。

1.3 市场应用价值

项目精准定位考研、考公等焦虑失眠人群,开发的安神助眠香塑经 500 人临床测试,可使深度睡眠时长平均增加 1.2 小时, a 脑波强度提升 28% 。通过“基础款(68 元) + 高端款(128 元) + 定制款”的产品矩阵,结合小红书 KOL 场景化测评、高校快闪体验等营销模式,试销期复购率达 35% ,验证了“非遗文化 + 健康功能”的市场潜力。

2 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生产技术瓶颈

传统香塑使用榆皮粉等粘粉时,需 40%-50% 的高配比才能成型,且燃烧时烟火味重(PM2.5 释放量超标准 2 倍),药效释放不稳定。手工生产模式下,月产能仅 2 万件,难以满足规模化市场需求,而机械化生产又面临工艺参数不统一的难题。

2.2 市场竞争压力

香氛市场虽以 21.78% 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但传统药香面临两类竞争:一是化学合成香薰的低价冲击,二是国际品牌对高端市场的垄断。项目初期品牌知名度低,需投入高额营销费用(占比 30% ),且用户对“非遗 + 科技”的接受度尚需培育。

2.3 原料供应风险

核心原料印尼楠木粉依赖进口,受国际贸易政策、汇率波动影响显著。2023 年曾因印尼出口限制,导致原料成本上涨 15% ,同时备选粘粉(如云南松木粉)的性能替代率不足 70% ,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

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有机农业筑梦乡村振兴的突破路径

3.1 加强科技支撑,突破技术瓶颈将现代科技融入非遗传承发展。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数字化传承体系构建工艺数据库。采集全国12 个原料主产区的26 个粘粉样本,通过粘度、烟火味、药效释放等多维度检测,建立数字化选型模型,使粘粉配比从“经验试错”转向“数据驱动”。

3.2 完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认可度

注重药香传承与市场有效对接。开展精准定位策略,聚焦考研(457万人)、考公(300 万人)等核心群体,开发“考研上岸”高校联名款,支持 DIY 药方服务,加强香产品品牌 [ ] 建设,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市场推广和宣传,举办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扩大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开展线上销售和宣传推广,提高消费者认知度和购买意愿。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3.3 强化人才培养,解决人才匮乏问题

重视人才在有机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有机农业专业人才。开展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传承人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定期组织培训班,让其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投身药香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本研究通过任氏药香的实践表明,非遗技艺的现代化传承需构建“文化挖掘 - 技术创新 - 市场验证”的闭环体系。数字化技术不仅能解决传统工艺的标准化难题,更能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功能拓展与价值重构。项目形成的“粘粉特性数据库 + 智能生产系统 + 精准营销网络”模式,为香道、茶道等非遗领域的产业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未来,随着 AI 体质辨识、智能缓释等技术的融入,药香有望从单一助眠功能向个性化健康管理升级,成为“非遗 + 大健康”产业的新标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Z]. 2021.

[2] 中国睡眠研究会 .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R]. 2022.

[3] Euromonitor. Global Fragrance Market Report[R]. 202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任佳荷,2006 年 5 月,女,汉族,河北唐山,河北北方学院,本科在校学生,针灸推拿学专业

通讯作者:李迎春,1984 年 1 月,女,汉族,河北康保,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河北北方学院,副教授,创新创业研究

基金项目:

1. 河 北 省 高 校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与 实 践 项 目(2023cxcy163)

2.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GJJG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