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与德育结合的实践路径与思考
罗震宇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644000
一、中职数学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中职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该群体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规则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然而,传统数学教学往往过度侧重公式、算理等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导致“教书”与“育人”出现脱节,难以满足中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天然的德育优势:一方面,数学的逻辑性与严谨性能够引导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理性思考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数学史上众多伟大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展现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与创新精神,能为学生提供深刻的精神熏陶。将德育融入数学教学,不仅能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更能助力学生理解并践行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
二、中职数学与德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深挖教学内容,自然植入德育元素
德育融入并非“额外添加”的教学环节,而是需结合数学知识点进行自然渗透,避免空洞说教,确保德育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
1. 依托数学史,厚植家国情怀: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可穿插西周时期商高提出的“勾三股四弦五”这一重要发现,明确其比西方毕达哥拉斯定理早500 余年的历史事实;在“方程”章节教学中,介绍《九章算术》中关于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与深厚传统底蕴,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2. 结合职业需求,培育职业素养:中职数学与各专业联系紧密,可通过“职业场景”搭建知识与职业道德的桥梁。例如,面向会计专业学生讲解“统计图表”时,以企业财务数据核算为实例,强调“数据真实”是会计工作的首要准则,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从业的意识;面向机电专业学生讲解“几何图形”时,结合机械零件尺寸计算的实际需求,要求达到“毫米级”精度标准,帮助学生理解并养成“精细、精准、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3. 借助例习题,渗透正向价值观:通过设计贴近生活与成长的例习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与事,树立责任意识与正确价值观。例如,设计试题“中职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存款 30 元,计划赞助山区同学,多少周后可存到 500 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奉献爱心的意义;设计试题“班级组织技能大赛,评分规则为实操成绩占 60% 、理论成绩占 40% 。某同学实操得 85 分,若要达到 60 分的入围线,理论成绩至少需得多少分?”,在讲解加权平均数知识点的同时,向学生传递“全面发展”的成长理念。
(二)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德育体验
相较于“说教式”教学,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更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德育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围绕课堂练习、项目任务(如“设计校园绿植面积统计方案”),将学生以 4-5 人为一组进行分组,按照“明确分工—讨论交流—汇总成果—展示分享”的流程开展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聆听他人观点、弥补自身不足;教师需密切观察各组任务分配合理性、成员互助情况,并在总结时针对“分工是否科学”“是否做到互帮互助”进行点评,让学生切实体会“团队协作解题比单独解答效率更高”,逐步养成协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2. 实施“错题分析”教学,养成反思习惯:部分中职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不扎实等原因,作业与练习中易出现错题。可在每章内容学完后,设置固定的“错题分析”环节,要求学生不仅订正答案,还需详细记录“错误原因”(如“公式记忆混淆”“解题粗心大意”“题意理解偏差”等)。同时,结合工厂生产中“一道工序出错导致整个产品报废”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出错后及时反思”的重要性,进而学会严谨对待学习与工作,养成一丝不苟、勇于负责的态度。
3. 采用情境化教学,渗透规则意识:在学习“集合”概念时,设计“如何按标准划分教室座次”的情境(如按性别分为“男生组”“女生组”,按学号分为“学号从小到大组”,按职务分为“班干组”“非班干组”),借此讲解集合的“确定性”与“互异性”特征。随后,类比“校园规则”(如“上课不迟到”“上课不玩手机”),说明“规则如同集合的划分标准,需全体成员共同遵守,才能维持良好秩序”,让学生在理解数学逻辑的同时,强化规则意识。
(三)完善评价体系,落实德育导向
传统数学评价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无法体现德育成效。构建“知识 + 德育”双维度评价体系,是确保德育落地、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
1. 将德育指标纳入过程性评价:将学生课堂中的德育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分数指标,例如:“小组合作中主动帮助同学”加 2 分;“认真分析错题并撰写深刻反思”加 1 分;“按时完成作业且书写工整”加1 分;“课堂发言时尊重他人意见”加1 分。每周统计并公示学生的“知识得分”与“德育得分”,让学生清晰了解良好品德习惯对最终成绩的影响,从而主动规范自身行为。
2. 在期末考试中增设“德育实践题”:除传统的计算题、证明题外,在试卷中增加10-15 分的“德育实践题”。例如:“某工厂生产的零件,尺寸要求为 50±0.1mm 。检测时发现三个零件尺寸分别为 50.15mm 、49.9mm 、 50.05mm 。(1)计算不合格零件的偏差值;(2)结合‘工匠精神’,分析该零件不合格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说明‘精准’对职业工作的重要性。”此类题目既考查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又测评学生对职业德育的理解,实现知识评价与德育评价的有机结合。
三、实践反思与建议
当前中职数学与德育结合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1. 避免“重德育轻数学”的偏差:德育的核心是“渗透”而非“取代”,所有德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数学知识展开,以知识传授为载体,不能脱离数学学科的本质,防止因过度强调德育而弱化数学基础工具学科的功能。
2. 贴合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德育内容:中职生对抽象化的德育理论接受度较低,因此需用“职业场景”“生活案例”替代生硬的理论表述,确保德育内容“听得懂、用得上”,真正与学生的成长需求、职业发展相契合。
总之,中职数学教师需转变“只教知识”的传统角色,主动成为“德育实践者”。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以技能培养为抓手、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让数学课堂既成为“技能基础的训练场”,也成为“职业素养的培育场”,最终为中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