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王一新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年轻干部队伍作为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办学治校的成效。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重大的契机和转型考验。在当前背景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强年轻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已成为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环节。
一、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年轻干部队伍斗争本领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影响着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立足当前背景,系统解析年轻干部提升斗争本领的深层意蕴与实践方向,已成为一项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紧迫性的战略课题。
从理论层面看,斗争本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要的政治品格和能力素养。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赢胜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高校年轻干部作为党的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在实践的熔炉中锤炼,于复杂局面中磨砺,不断增强担当重任的素质能力。
从实践层面看,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是应对复杂形势、推动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高校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挑战:如:建设高水平大学任务繁重,科研评价机制尚存短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等。破解复杂矛盾、推动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年轻干部是否展现出直面挑战的决心与化解风险的智慧,能否有效锤炼并运用斗争本领,这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有效应对新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的重要方面。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年轻干部作为直接面向青年群体的管理者与教育者,在复杂局面中展现出的政治定力、原则坚守以及破解难题的智慧,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观念养成和行动落实。这种言行上的引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使命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本质上,高校年轻干部自身的斗争素养,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奋斗方向与价值追求。
二、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面临的现实挑战
深入剖析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所面临的四重困境——思想认知存在偏差、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是精准施策、破解难题的根本前提。
(一)思想认知存在偏差是制约高校年轻干部提升斗争本领的首要因
部分高校年轻干部对增强斗争本领的理解存在理解不够深入、把握失之偏颇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将其片面理解为单纯的对抗或冲突技巧,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形势研判、策略运用、风险化解等综合性能力要求;二是对其在复杂局面中破难题、开新局的核心价值认识不足,理解停留于表层,未能以系统性的思维构建高校治理和育人的实践需求。这种认知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实际工作中磨砺斗争意志、提升斗争本领。
(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成为制约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关键瓶颈
高校年轻干部普遍具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和专业基础,但普遍存在“家庭-校园 - 机关”的三点一线式轨迹,成长路径单一,社会阅历较为简单,缺乏应对复杂局面和重大考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基层一线、矛盾集中的前沿阵地以及条件艰苦的岗位进行长期、扎实蹲苗历练不足,导致他们面对复杂矛盾时往往感到“本领恐慌”。
(三)培养机制不够完善是影响高校年轻干部斗争本领系统提升的根本原因
部分高校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重选拔使用、轻源头培养”的现象,缺乏长远规划和制度建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链条培养机制还不够健全;“选育管用”各环节衔接不畅、效能不足;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分层分类的培训措施;三是实践锻炼渠道不畅,校内轮岗交流和校外挂职锻炼制度执行不到位。上述几方面体现出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年轻干部斗争本领的系统提升。
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是制约高校年轻干部斗争本领提升的重要因素
当前,许多高校干部队伍存在梯队建设与结构配置失衡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高校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呈现断层,年轻干部在领导班子占比明显不足,未能形成科学梯队。另一方面,专业背景趋同、实践经历同质化问题突出,多数年轻干部缺乏多维度、跨领域的实践历练和扎实的基层历练。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客观上制约了年轻干部在应对复杂治理情境时的综合能力表现。
三、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实践路径
针对前文分析,为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的斗争本领,需构建系统化的培养体系,从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机制保障四个维度,形成协同推进的整体合力。这四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提升高校年轻干部斗争本领的实践路径。
(一)思想淬炼:筑牢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理论根基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是提升高校年轻干部斗争本领的基础前提。高校党委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年轻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任务,着力引导其深刻领会并掌握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党史学习教育是培育高校年轻干部斗争精神的重要载体,高校年轻干部应系统学习党的奋斗历程,领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既要从宏观层面系统把握历史演进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逻辑,更要在微观层面立足当前形势精准辨析现实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将历史经验转化为应对当代风险的能力本领。
坚定斗争信念是增强高校年轻干部斗争敏锐性的核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时刻警醒自己,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高校年轻干部应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参与斗争实践,在改革攻坚实践中深化忧患意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大胆冲向根牙磐错的改革深水区,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年轻干部。
(二)政治历练:把准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方向标尺
培养政治能力是构成高校年轻干部提升斗争本领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精髓,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筑牢敢于并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因此,应将强化年轻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着力培养其从政治高度审视、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严格政治标准是高校把控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关键保障。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必须坚持政治标准的首要地位,严格审查政治素质表现。同时,应建立健全年轻干部政治素质档案,对其政治表现实施全过程纪实管理;优化政治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将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作为重点考察维度。上述举措旨在确保高校年轻干部斗争本领的锤炼始终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
保持政治定力是检验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根本途径。年轻干部要把讲政治放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在重大政治考验中坚守原则立场,坚决抵制各类错误思潮;于复杂政治局面中提升大局驾驭能力,通过斗争实践锤炼政治素质,增强辨别是非、涵养定力。
(三)实践锻炼:构建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培养模式
强化基层实践是高校年轻干部提升斗争本领的必经环节。高校应构建制度化选派机制,有组织地选派年轻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岗位,引导年轻干部在服务基层、破解发展难题的历练中,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增长才干、积累经验。
健全轮岗机制是拓展高校年轻干部斗争视野的战略举措。需着力破除部门间壁垒,系统推进年轻干部跨教学、科研、行政系统的多岗位实践。通过制度化流动培养年轻干部驾驭多元治理场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综合素养,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储备复合型人才。
依托任务锤炼是检验高校年轻干部斗争本领的核心要素。实践证明,越是困难重重、矛盾交织的领域,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刻,越能有效磨砺意志品质、提升综合能力。应找准有斗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安排其到矛盾集中、任务繁重的关键岗位进行历练,确保年轻干部在斗争实践中既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斗争本领。
(四)制度创新:完善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保障体系
培养规划是增强斗争本领的基础保障。高校需立足长远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常态化年轻干部培养规划体系,明确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路径;建立并动态管理“优秀年轻干部储备库”;实施分类精准培养,按党群干部、行政管理干部、服务保障干部、专业型干部等类别进行施策,提升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考核评价机制是引导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关键指挥棒。必须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一是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提升斗争本领的考核权重;二是构建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模式,统筹工作实绩的量化与担当作为的质性评估;三是强化考核结果的全周期管理,实现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的深度融合。
监督管理制度是确保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必要约束。要将从严管理监督贯穿于年轻干部成长全过程,通过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职考察、谈心谈话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干部表现;压实党委的主体责任,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机制,依托典型案例强化纪律规矩意识,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四、结语
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和机制保障协同推进。只有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才能真正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高校年轻干部队伍,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作者简介:王一新(1991-03),女,汉,山东临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思政
课题: 2024 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增强斗争本领的时代内涵与现实路径”(编号:24DJKT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