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运营管理策略研究: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供应链、成本与全球化布局
金杨 李蕊
黑龙江大学 150000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与“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各企业加速投身电动化转型。实践中,比亚迪面临供应链区域化重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限制、特斯拉 FSD 智能化技术竞争等挑战。通过分析其运营模式,可总结出“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等适用于本土企业的全球化路径,为蔚来、小鹏等企业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运营管理理论框架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1995-2003 年电池业务初创阶段,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形成成本优势,镍镉电池成本下降 40% ;2003 年收购秦川汽车,运用“自制或外购决策”理论打通“电池—整车”产业链;2020 年刀片电池的技术突破,将垂直整合推进到材料创新层面,通过垂直整合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成本并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同时多元化布局为其拓展市场空间、获取广泛资源,进而实现规模与范围经济效应 [8]。验证了“技术深度决定供应链主导权”的观点。在目标成本法实践中,企业通过设定目标成本倒逼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陈浩(2023)在价值链研究中指出,比亚迪通过模块化设计。
2.2 研究缺口
在比亚迪海外扩张战略研究中,针对区域市场的差异化策略分析仍有深入分析空间;特别是欧洲环保标准对其供应链的系统性影响及其复杂性,尚未得到充分剖析。欧盟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监管高地,其2023 年实施的《新电池法》要求电池产品附含碳足迹声明及供应链尽责调查。这一标准对供应链全链条提出重构要求:刘翠翠 (2024) 提到,比亚迪在智利建立合规采购体系,使采购成本增加 15% ,但保障了欧盟市场准入 [1];在生产环节,欧盟《工业排放指令》(IED)要求电池工厂碳排放量较 2019 年降低 60% ,张天栋等 (2021) 研究显示,比亚迪匈牙利工厂通过光伏系统升级,使碳排放强度下降 58%12 ]。
三、比亚迪运营管理现状:基于四维模型的分析
3.1 供应链管理:垂直整合与全球化布局
比亚迪将关键电子元器件自主化作为战略重点,针对电控系统核心部件“卡脖子”问题,构建“技术预研—协同攻关—产业转化”管理体系。
在欧洲市场,比亚迪除与巴斯夫合作研发环保材料外,还积极与当地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符合欧盟严苛环保和性能标准的耐高温、低损耗聚合物基介电薄膜材料,用于车载电容器。该材料研发耗时2 年,最终满足欧盟《新电池法》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张天栋等(2021) 补充,材料击穿场强提升至600MV/m,突破日韩技术封锁[2]。
3.2 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与智能化突破
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滞后不仅表现于算法和系统层面,其电控系统的核心基础器件性能也面临挑战。当前车载薄膜电容器在高温(>150° C)、高电场环境下的能量存储密度和充放电效率仍有待提升(张天栋等,2021),尤其是在追求更高功率密度和紧凑设计的下一代智能电驱平台中,高性能、耐高温的电容材料是实现快速响应和高可靠性的关键基础。产品创新涉及产品质量、产品性能以及核心能力开发等多个关键副范畴,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企业提升内部核心竞争力的基石[9](邵杰,2025)。
四、关键问题诊断:基于SWOT 分析
4.1 内部优势(Strengths)
比亚迪在技术研发与供应链管理领域构建起显著竞争壁垒。在核心技术层面,企业深度布局电池、电机、电控全链条技术体系,掌握“三电”全链条技术,专利超 10 万件,2023 年研发投入 399.18 亿元,占营收 6.63% ,形成从材料创新到系统集成e 平台3.0 的新质生产力技术矩阵。持续的高投入确保其技术迭代速度领先行业。供应链新质能力,通过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比亚迪通过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逐渐降低外在成本,能够构建起“技术深度决定供应链主导权”的新质生产力壁垒。
4.2 内部劣势(Weaknesses)
比亚迪的供应链刚性部分源于早期战略选择。尽管2023 年研发投入达 399 亿元,但资源分配呈现 " 重硬件轻软件 " 特征:智能驾驶研发占比仅 12% ,而特斯拉为 20% ,直接导致 L4 级自动驾驶落地滞后竞品23 年(邵杰,2025)。
4.3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在政策驱动与技术竞争背景下,比亚迪市场机遇显著,在此基础上,有望提高其标准话语权。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因安全与性能优势被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62133 标准体系,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安全认证重要参照。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技术获国际认可,有望推动行业技术路径向“高安全、长寿命”演进。
4.4 外部威胁(Threats)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动力电池组件本土化提出硬性指标,要求本土化率超过 50% 。为满足这一政策,比亚迪不得不调整北美供应链布。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可达 75 万辆,直接冲击比亚迪中高端车型的市场份额。
五、运营管理优化策略:四维协同模型
5.1 供应链韧性提升:多元化与区域化
比亚迪在关键资源及核心零部件领域持续加强战略布局,以解决供应链“卡脖子”问题。在锂资源保障上,企业与阿根廷胡胡伊省签订合作协议,投资 10 亿美元比亚迪深化与格林美的战略合作,计划 2025年将电池年回收能力提升至 10 万吨,借助“开采 - 生产 - 回收”闭环模式,既降低对原生矿的依赖,又强化循环经济优势。比亚迪与中芯国际合作建设 12 英寸车规级芯片生产线,重点攻关 IGBT 芯片国产化。通过建立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生产能力,目标 2025 年将 IGBT 芯片自给率提升至 80% ,大幅减少对英飞凌等国际供应商的依赖。
5.2 成本精细化管理:全链条优化
在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比亚迪优化技术布局,缩减低毛利车型研发,将 60% 资源投向智能驾驶、固态电池等战略领域,目标 2025 年智能化研发占比提至 20% 。同时,依托开放融合理念,通过 e 平台技术授权中小车企,以收取授权费分摊研发成本,预计 2025 年分摊超 50 亿元,构建“技术共享 + 生态协同”的新质生产力模式。
六、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
比亚迪组建全球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由副总裁牵头协调区域供应链战略布局,通过定期评估地缘风险制定应急响应方案,强化供应链韧性。比亚迪推出绿色金融举措,发行 50 亿元碳中和专项债券,定向支持电池回收项目,并申请欧盟绿色基金助力欧洲工厂数字化改造。
七、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比亚迪通过垂直供应链整合与全价值链成本管控构建了核心竞争优势,研究表明,通过“供应链多元化 + 智能化聚焦 + 本土化生态构建”的三维协同策略,可显著提升全球竞争力。未来;绿色竞争力跃迁:强化ESG 管理,以循环经济实践与碳足迹认证倒逼新质生产力绿色升级,提升欧盟等高准入门槛市场的渗透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翠翠 , 李杨文 , 张相斌 , 等 . 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新质生产力提升研究——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为例 [J].物流技术 ,2024,43(08):117-128.
2. 张天栋 , 杨连印 , 张昌海 , 等 . 聚合物基复合薄膜的高温储能 性 能 研 究 进 展 [J]. 中 国 电 机 工 程 学 报 ,2021,41(05):1526-1540.DOI:10.13334/j.0258-8013.pcsee.201984.
3. 牛亮.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