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实践困境与对策

作者

董冰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中学

引言

在教育公平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当下,乡村残障学生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班就读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教育安置形式,为乡村残障学生提供了融入普通教育环境的机会。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乡村残障学生随班就读过程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探讨乡村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分析其实践困境并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助于乡村残障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通过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残障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地理实践力能够提高乡村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地理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这有助于残障学生克服自身障碍,增强社交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地理实践力的提升还能培养残障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乡村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困境

乡村学校地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缺乏专业实验室、教具和实践场地,难以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同时,适合残障学生的地理教学资源稀缺,现有教材未充分考虑其特殊需求,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面临困难,难以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乡村教师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对于残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了解不足,难以制定出适合残障学生的地理实践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对残障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支持。

部分教师对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使得地理实践教学在乡村学校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影响了残障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在乡村学校的地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残障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导致残障学生在地理实践学习中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习效果不佳。

缺乏适合残障学生的地理实践教学方法。现有的地理实践教学方法大多是基于普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的,对于残障学生来说可能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例如,在进行地理野外考察时,普通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但残障学生可能由于身体或认知障碍无法完成,而教师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方法。

三、乡村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乡村学校地理教学资源的投入。建立地理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地理教具;开辟地理实践场地,如地理园、气象观测站等,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乡村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将其转化为地理实践教学的素材。

开发适合残障学生的地理教学资源。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适合残障学生的地理教材和教学资料,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地理知识。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理教学视频、虚拟地理实验等,以满足残障学生的学习需求。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对残障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需求的理解。培训内容涵盖特殊教育理论、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及学习支持策略。鼓励成立地理实践教学研究小组,探索适合残障学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

根据残障学生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与计划。针对视力障碍学生,采用触觉教具和音频资料;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简化内容并使用直观教学法。为每位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探索适合的地理实践教学方式,如提供轮椅、盲杖等辅助工具,分解实验步骤,实施分步教学,鼓励小组合作学习,提升残障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四、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的保障措施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乡村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例如,提供专项经费用于乡村学校地理教学资源的改善和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激励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于乡村特殊教育事业。

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对乡村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特殊教育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为残障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福利和支持,如免费的教材、学习用品等,减轻残障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家校合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残障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在家中为残障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和支持,如帮助学生复习地理知识、开展简单的地理实践活动等。

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亲子地理实验等。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残障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结论

乡村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面临资源匮乏、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并配合政策支持与家校合作,可有效提升其地理实践力。未来需进一步探索适合乡村残障学生的教学模式,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学孜 , 程桂芳 . 地理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大气环流模拟演示实验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21):36- 38+52.

[2] 刘导 , 徐晓琳 , 刘倩 . 创造性问题解决助力地理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探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19):33- 37.

[3] 高岭玉, 杨媛媛.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J].学周刊 ,2025,(20):143- 145.

课题:地理实践力视角下乡村残障学生随班就读的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