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时代下河北省农村初老人群科学健康指导服务供需路径研究
杨洪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一、河北省农村初老人群健身指导供需现状
(一)健身指导服务供给结构滞后,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目前,河北省农村地区的健身指导服务供给模式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场地轻指导”、“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在资源分配上,健身器材、场馆等基础设施已经在部分村镇实现了初步覆盖,但是健身指导服务的专业化供给却存在不足。各地乡镇卫生院和文化服务中心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健身指导机制,缺少专业的教练、科学的健身课程以及持续性的指导服务。供给内容主要是广播体操、健步走、广场舞等传统形式,缺少针对初老人群体身体功能特性和慢性病管理、心理调适等方面的个体化指导,更严重的是缺乏数字化接入,缺少线上课程、远程咨询、康复指导等平台支撑,服务形态单一、信息更新迟缓,不能满足初老人群体逐步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多层面健身需求。
(二)健身指导服务需求表达机制薄弱,个体主动性转化率低
初老人群体一般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和健身意愿,疾病预防和情绪调节方面的服务需求比较强。但是在目前农村的社会结构里,健身指导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还不完善,个人的需求无法有效地传递给服务提供方。当前村级组织或社区层面组织健身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和习惯性的安排,没有形成根据数据反馈、个体评估和科学分析来导向需求的机制,健身项目的设置缺少动态调整和精准匹配。部分初老人群体在面对服务选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从众性和依赖性,缺乏主动参与健身指导服务设计、反馈和改良的意识,反馈通道也不顺畅。而且,信息传达主要凭借线下渠道,如村委会通知、口口相传。现代信息手段覆盖范围小,初老人群体在体现自身个性化需求方面遇到渠道不畅、反馈无用、回应迟缓这类结构性难题,产生“想健身但不知该去哪儿、怎样练、找谁问”的困惑。
(三)数智化健身指导渗透率低,平台服务覆盖能力有限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数字乡村以及智慧健身平台的建设,但是在河北省部分农村地区,数字化健身指导服务仍处在初级试点阶段,并未全面铺开。目前线上健身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或县域中心区域,平台课程内容设计以城市中青年为主,很难契合农村初老人的身体机能和理解能力,造成“有资源却无法转为实际效果”。初老人群体虽然对智能设备的接受程度逐步提升,但是智能手环、健身APP 等技术工具的使用率极低,存在使用门槛高、界面不友好、缺少陪伴式教学等问题。村级层面缺乏以数据采集、运动评估、健康干预为核心的智慧健身系统,远程指导、个性定制、实时反馈等功能几乎为空白,平台运营方面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维护更新不及时、内容缺乏互动性等问题,“建了用不上”“用了一次就放弃”的现象普遍,数智化健身指导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遇到功能缺位与使用断层的双重难题。
二、数智化时代下河北省农村初老人群科学健康指导服务供需路径
(一)构建多层次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增强个体精准适配能力
当下健身指导服务迫切需要从单薄、同质走向分层分类,塑造包含初老人群差异化需求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在村、镇、县三级设置功能明晰的健身指导服务节点,推动专业指导资源下沉,在村级层面安排具有基本健康知识和运动干预能力的基层指导员。另一方面,要依据初老人群体的身体功能状况、慢性病谱系、运动习惯以及心理特点,研发分级分类的健身指导手册和个性化推荐体系,构建起“初筛评估 - 定向推荐 - 动态跟踪”的服务闭环。服务内容包含科学健身计划制定、运动安全风险预估、慢性病运动干预、营养与睡眠协同建议等模块,突破传统健身指导只讲“运动”的片面逻辑,促使个体养成更完整的健康行为模式。平台运营者可以引入高校体育学院、康复医学机构等力量,创建交叉学科的技术团队,加强科学性和实
用性。
针对数智健身资源“有而不能用”的情况,推动智慧健身平台向下延伸到基层农村,打造带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指导服务载体。一是依靠已有的“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增加健康数据采集、远程问诊、在线课程、互动反馈等功能,将健身指导服务与现有的医疗、文体平台整合,实现资源优化与信息共享。二是从终端设计上要考虑到适老适用的原则,开发简化操作流程、语音交互功能、分龄内容推荐等模块,减少初老人群的使用难度。三是平台内容区域化定制,吸纳当地传统健身方式、民俗体育项目、地方健康文化资源,让服务更亲切、有认同感。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机制,定期开展“线上课程 + 线下辅导”同步进行的健身活动,增强平台粘性。平台管理实行“政府引导+ 企业运营 + 社区参与”机制,增强内容更新、服务响应、安全保障的连续性与规范性。
(三)完善供需匹配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供给体系建设
提升健身指导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单方面推动,而要打造以供需精准匹配为核心的协同供给系统。在供给方面,应让社会组织、体育培训机构、医疗康复单位等众多主体进入农村健身服务市场,打造技术供应、服务操作、资源支撑等多层次协作网络。在需求方面,应创建中老年人群的健身需求动态认知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日常反馈、健康档案等收集手段,随时把握初老人群的健身行为喜好、能力边界和服务预期。推动村居、家庭、个人三类需求表达路径制度化,引入激励机制提升个体参与度,健身指导项目设定要依据供需数据。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基层组织共建等途径,做到项目动态调整、结构优化,创建健身服务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把群众满意度、健康改善指标纳入服务绩效考核范畴,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精准度和引导效能,保证协同供给模式可持续运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智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已成为推动农村初老人群健康老龄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平台应用、完善供需机制,对于提升农村健身服务质量、缩小城乡健康差距具有现实意义。应持续强化技术赋能与基层治理协同,推动健身指导服务精准化、智能化、常态化发展,为构建全民健康支撑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爱娣 , 何京津 . 流动老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需矛盾及化解
策略探究 [J]. 长治学院学报 , 2024, 41 (06): 39-44+57.
[2] 张爱莲 .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专业心理支持需求与心理服务可及性
调查 [J]. 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25 (05): 87-97+153.
[3] 罗安安 , 李晟 , 刘琼玲 , 等 . 学生、教师及社区“三位一体”健
康指导模式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1
(03): 307-309.
[4] 董桂平 , 吴梅 , 王晓玲 , 等 . 适老化友善服务在高龄老人健康体
检中的应用 [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 2022, 25 (02): 256-259.
作者简介:杨洪涛(1978--),男,汉族,人,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促进。课题来源:2024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数智化时代下河北
省农村初老人群科学健康指导服务供需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40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