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青春期孩子
施玉珍
泰安望岳中学 邮编271000
摘要:本文对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进行介绍,旨在指导家长有效陪伴青春期孩子,从青春期现象到青春期心理,从有效沟通到高质量陪伴,既有道,也有术。
关键词:解密青春期 情感需要 沟通
青春期,一般在12岁到18岁之间,也就是初三到高中阶段。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名言:“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面对这样一个“一点就着”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跟他们相处呢?我从三方面阐述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
一、了解青春期现象
青春期有很多表现,如敏感、逆反、早恋、厌学、抑郁、暴躁、网瘾……
敏感,他对别人的话语非常在意,即使你说的别人,他也会以为说他。同学们之间聊天,他也会以为谈论他。
逆反,就是一定要向着与父母要求相反的方向去。其实,他知道做某件事是对的,但如果父母首先说出来,他会向相反的方向走。比如,收拾房间,人人都想在干净整齐的房间里学习工作,你不说,他可能会自己收拾一下;但是如果你催他打扫卫生整理物品,他可能就不做这件事了。因为,你一说,主动权就归你了,不是他的了,他就不想做了。有的家长故意说相反的,有时候会反而会歪打正着。
早恋,青春期孩子开始关注异性同学,对某同学有好感是正常现象。但是,当你发现孩子有了这样的表现时,一定要谨慎处理。
厌学,孩子厌学要分析原因,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学习遇到了困难,还是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不想学习,是缺少动力了,这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就像一辆车,没有油了,你再讲行车的原理,它也跑不起来。厌学的孩子,讲学习的重要性是没大作用的,需要的是你给他加油,给他动力。家庭就是加油站。
抑郁,就是孩子感到无力、无助、无望。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动,失眠,嗜睡。针对青春期抑郁,家长要抓大放小,大的方向正确就行,只要不做坏事,不放弃学习就行。 暴躁,一触即发,一点小事引起很大的反应,经常烦躁。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使他容易烦躁。
网瘾,依赖电子产品。不给手机,有时候会用到,给手机呢,不好管理使用时间,更不能知晓内容。于是很不放心。
二、青春期的情感需要
认同感 与孩子沟通,要与他的感觉共鸣。尤其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比如考得不好,房间脏乱,抱怨老师同学的时候。当你与他共鸣的时候,他会认同你,他会朝向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安全感 青春期孩子把家长看作是他心灵领土的入侵者。就像国界一直有人守护一样,孩子的心灵王国也会一直保护,他要堤防家长随意进入。你随便进入他的房间,偷看的日记,他就把你看作侵犯者。
归属感 青春期孩子既像无头的苍蝇,又是头大的苍蝇。无头的苍蝇是说他们能量大得很,到处乱闯,不论安全的还是危险的他都想去尝试。这种时候,家长当好导航员,既利用他能量大的特点,又解决了茫然乱飞的问题。你做好导航员,陪他飞过高山,飞过浅滩,陪他走过崎岖、走过颠簸。
信任感 他对什么都怀疑,有时连自己都怀疑。自己是谁,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人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会在家长、老师、社会和同学的评价中寻找自己,找到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或者接近成为那样的人。所谓青春无悔,就是有成就感。曾经做过逾规逾矩的事情,违反过纪律,挑战过规则,打过架,骂过人。这种成就感就是做他自己。这种自己很大程度上没有结果只有过程,就想试错,把自己的想法多多少少付诸现实。比如天天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有一天不完成作业,天天按时到校的学生故意迟到,对你言听计从的孩子突然顶嘴。他就是想做几件破坏规则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比如有的学生有段时间喜欢写诗,写小说,当网红等,都是一阵子的事情。
孩子越是不可一世的逞强和飞扬跋扈的顶撞,背后就越是有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心等着我们去关怀与呵护。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认同、鼓励和尊重,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感,他们才能去积极努力,体验进取的喜悦。
三、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肺腑之言 真诚的话语就是肺腑之言,“我都是为了你好,你还不好好学”,这是真话,但不是肺腑之言,这是埋怨的话。肺腑之言应该是带有情感能引起共鸣的语言。
寓言 借助故事阐述一个道理,讲述名人的故事,读名人的传记,让他从中感悟成长的经验和教训。
重言 重言就是少,分量重,烙印深的话语。如“今天我把话撂这儿,你可以不听,但我必须说,因为我是你父亲,我要尽父亲的责任,你做这件事很危险。”分量重的话尽量少重复。生活中既要有感性的语言,也要有理性的语言。就像吃饭,各种营养都要有。
卮言 有内涵的语言,让人觉悟的语言,拯救灵魂的语言,给人疗愈的,给人力量的,使人脱胎换骨的,拯救人的灵魂的话语就是卮言,如名人名言,说不定那一句就触动了他的心灵。
慎言 有贬低性的,侮辱性的语言,给他定性的语言不要说。有时父母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会伤害他一辈子。
“我是好的”,如果父母能给到孩子这样的自我认可的框架,孩子将来就不会外求认可和证明,就可以享受一个人的独处。否则,就会在亲密关系、朋友关系等各种关系中纠缠索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但是外在的因素总是不可控的,于是陷入越失控越想控制,越控制越失控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的费斯汀格法则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拿到育儿方面来说,我们对待青春期孩子的态度和反应,其实决定了我们的孩子将如何度过这个阶段,正取决于我们的做法。父母要有平常心面对孩子的成长,允许孩子在这段时间不够优秀,允许他比较靠后。但是相信这个孩子,只要你的眼睛里流露出欣赏和信任,他就会慢慢朝向这个方向成长,这也许是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詹姆士·杜布森.勇于管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38.
[3]李亚平.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9
[4]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