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
高飞
宁阳县第一小学
摘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迎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班主任的角色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需求。工作方法也从单向管理走向多元创新,注重情感沟通、学生自主性和班级管理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学业成绩转向多元化、过程化,强调学生的全面素养和个性发展。班主任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个性化指导,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为推动小学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贡献力量。
关键词:基础教育;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引言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教育观念、工作方法等都需要进行深刻的转变和创新。本文将从班主任角色转变、工作方法创新和教育评价改革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小学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工作提供指导。
一、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中小学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一)从管理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班主任往往被视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纪律维护者[1]。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的职责须要从单独的管理者转成为变为学生学习成长指导者和促进者,班主任要更加关注着学生个人个人成长,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看重启迪和促进并非单纯指令与监管,借助安排诸多课堂内练习,班主任能够指导孩子们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使学生经由诸多实践逐步培养成为具备责任感的个体。
(二)从知识传递者到全方位发展的支持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不再局限于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支持者。这种改变促使班主任摆脱既定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成长、道德修养等全面提升素质。班主任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关注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社会意识,推动学生成长为全面素质提高优秀人才。
(三)从独立工作到协同合作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学习和多元互动,这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需要与任课老师、家长、心理辅导教师等相关方协作,携手努力推动学生的成长过程进步。班主任在与其他教师合作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变化。通过与家长频繁沟通,班主任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家校联合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帮助。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工作方法的创新
(一)注重情感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须要抛弃旧有的填鸭式教学,更加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进行职责的根本,是作用于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举止的关键元素。班主任要掌握聆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特点,适时激励与引导学生,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采用各种交流手段,如班会、个别谈话等,班主任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
(二)运用多元化的班级管理策略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结合新课程理念,采取多元化的管理策略,关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2]。例如,通过设立班干部、班委会制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沟通与管理。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班级管理平台,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互动,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三)强化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感
新课程理念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于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热情。运用组织主题性班会、课余时间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处理,提出见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班主任还应为学生搭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潜能,激励学生们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和学习生活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举例来说;在三年级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小明在课堂上经常走神、不完成作业,学习态度消极。李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小明,而是采用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沟通策略。她首先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了解其家庭背景和近期情绪状态,发现小明因父母工作繁忙,缺少关心和陪伴,情绪低落。李老师为小明制定了每日目标清单,并设立了“今日之星”激励制度,让他在完成任务后获得表扬。随后,李老师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邀请小明担任班会主持人,培养他的自信心和参与感。经过一段时间,小明的学习态度明显改善,课堂上积极发言,作业完成度也大大提高,逐渐变得自信开朗。这一管理过程展示了班主任从引导到激励的转变,成功帮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真正实现了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教育评价改革与班主任工作的融合
(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评价多以学业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需要参与构建更加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包括他们的情感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班主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和成长观。
(二)重视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过程评价是新课程理念下评估过程关键环节,班主任于评价期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成长轨迹和体现,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绩结果。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激励我们对个人成长承担责任,运用方式评价和思考调整的结合,班主任可以更为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三)借助评价促进个性化指导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可以借助评价的结果,针对性地每一个学生给予个性化的引导与支持。在班级管理中,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改进教学方式管理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3]。个性化的指导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还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更是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通过不断转变角色、创新工作方法和优化教育评价,班主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应继续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理念,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程方.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 新校园:中旬刊 1(2016):1.
[2]张惠明.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 (2020).
[3]张建军.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 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