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之后:高中学困生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探究
须海萍
江苏省吴江中学,215200
高中生“双休”措施出台,倡导减负增效,改变了应试教育的生态环境。但是家长们尤其是学困生家长怨声载道,纷纷表示:孩子在家双休,手机平板不离手,沉迷游戏视频;到培训机构上课,价格贵得离谱,家长难以承受。面对学困生家长的质疑,我们有必要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 (David PawlAusubel, 1918-2008) 认为:许多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课堂学习有影响,如动机、个性、群体、社会和教师的特征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这说明学困生产生有两个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主观因素包括学困生的个性习惯、学习动机等内因。笔者认为,高中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要让高中学困生变成积极的学习者,实现脱困目标,只是补课刷题,很难真正突破“学困”瓶颈,应该从主观因素入手,就是改变自我,比如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还要个性独立,自我约束等等,才能改变学习落后的现状。其中最关键的是拥有学习内驱力,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戴维·保罗·奥苏贝尔)”
一、重温成功,心理赋能,培养真实自信
高中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内驱力,课上不想(会)学、课后学不会,成绩落后,自卑懦弱,遇到学习问题也不敢(愿)请教老师和同学,形成恶性循环,积重难返。面对这类学生,要唤醒他们的学习内驱力,靠空洞的说教或者煽情的“心灵鸡汤”几乎是无效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定位就是“学习贫困户”。若要消除心魔,拥有自信,重塑自我,不妨借助柯勒的提升学习动机作用的数学模型中的“关联”概念,它涉及到“目的指向性、同动机一致、易亲近,最终达到自信”,让学困生关联曾经的成功,回忆取得成功的时间、地点、过程等,画面越清晰越美好,细节越详细越真实。这时候,成功对学困生来是触手可及的,是可以复制的。
一位语文成绩常常垫底的学困生,高三“一模”后吊儿郎当。我和他交流,让他谈谈自己一模语文考试哪些专题得分低,哪些专题得分高。想了半天,他说:都不好,但作文得分超过了班级均分,不过这是运气分,因为考前看了篇评论,正好与作文题目相吻合。我分析道:这确实有点运气,但是说明你的记忆力超常,看一遍就记住了;另外说明多看文章对写作有帮助。听了我的话,他似乎有点动心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建议: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你熟记时评三十篇,也可以写出高分作文;最好每周看一篇时评,作文才会有进步。他说:还有两个月要高考了,每周至少看三篇,否则来不及的。通过这样的积极心理引导,激发了该生学习语文的干劲。
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学困生对老师给予的评价是很敏感的,尤其是一些名不副实的表扬鼓励,不仅不能培养自信,反而引起他们反感,认为是忽悠,与预设的结果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还需注意和学生商讨学习策略时,老师提出的要求低一点,让学困生主动提出“跳一跳摘得到果子”的高要求,这样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就油然而生了。
二、“三字”经典,重塑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对人的激励作用,他认为设置目标,能够激发学习和生活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当目标达成后,人们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为此尝试设置目标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内驱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己”:目标必须是自己设立的,切忌他人代为设立。对高中学困生来说,若目标是家长和老师代为设立的,学困生往往不认同,也不可能内化到心里,而且潜意识里会抗拒,不愿意执行。曾与一位高三学困生家长交流,得知该生的高考目标是某211 大学。后来与该生交流时提到了他的大学目标,他说:这是家长为他设立的目标,因为家长没能考上名牌大学,希望他实现家长的夙愿。可见该学困生其实是没有学习目标的,所谓的某211 大学是个假目标,并不能真正激励学困生。
(二)实:目标必须是具体务实,清晰可视,切忌笼统空洞。多数高中学困生是有目标意识的,即考上大学,至于多少分多少名次上什么档次的大学,就不甚明了。何况学困生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属于战术性目标,更应该落到实处,抓到细节。如果要提高某门学科成绩,就从听课、作业、考试等环节设立目标。比如作业,可以分类设立目标:预习作业(定期)、听课笔记(详细)、课后练习(上交)、错题整理(分类)等;可以分期设立目标,近期—准时完成作业,中期——作业正确率 80% ,远期——能辅导同学作业。以此类推,各个目标都看得清、抓得实,那么学困生就会产生动力,全力以赴,假以时日,必出成绩。
(三)活:目标必须是个性化的、多元性的,切忌死板单一。高中学困生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就主观因素来说有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能等,因此制定目标时就要分门别类,有的放矢。这些主观因素往往与行为习惯和精神品性有关,因此制定目标时,不必只是学习目标,还可以从行为规范入手,比如有的学生自习课上随便讲话,影响学习效果,那要让该生制定自习课纪律目标。
三、同伴榜样,比学赶超,深化自我探索
人是需要目标引领的,也是需要榜样激励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由对家长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盲目崇拜,转变为对同伴的无话不说,他们的心理依恋对象也由成人转为同伴,因为同伴之间有相似的背景、经历、价值观等,沟通起来会更顺畅。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学困生来说,若有学优生同伴,他就可以通过模仿借鉴,自我革新,形成强大的驱动力。因此,我们需要整合高中阶段可以利用的同伴资源,为学困生搭建学习探索的平台。
校友走访。优秀校友是学校的文化财富,是学困生的精神导师。近距离了解校友的光荣事迹,学习校友奋斗幸福的精神,让学困生产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自豪感,产生学习内驱力;
学长指导。优秀学长是学校的文化资源,是学困生的行动引领者。邀请近几年毕业的学长返校交流,宣传知识重要性的社会理念,指导学困生改变知识上“一穷二白”的窘境,让学困生全方位受到引领,得到提升。
伙伴示范。伙伴是学困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他人,最直接的示范者。以学优生来鼓励,以成功逆袭的学困生来激将,让学困生增强“他能我也能”“一切皆有可能”的意识,从而全面地模仿学习,甚至超越学优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双休”措施可能是个契机,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心理、管理目标、选树典型,让每个学困生都愿学、会学、乐学,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夏昆 . 学习内驱力:生命最大的奖赏 [J]. 师道 ,2025,(01):17-19.
[2] 杨芳 . 学习“无心又无力”, 内驱力是关键 [J]. 中学生博览 ,2024,(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