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图景、挑战与优化路径

作者

井静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宝鸡 721013;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宝鸡721013

一、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实际操作的重要阶段,是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职业角色初步转换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 [1]。为了深入理解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在 2025 年 3 月至 6 月期间,组织了 150 名师范生前往眉县、咸阳乾县等地的14 所中学,开展了一场历时96 天的集中教育实习活动。这次实习活动不仅为师范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教学实践机会,更成为了解和透视基础教育一线生态的重要窗口。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次教育实习过程中所呈现的教学实践样态,识别其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并探索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通过对实习过程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新时代师范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撑,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教育实习实践的多维成效分析

(一)教学能力:从生涩到渐入佳境的转

在教学能力方面,实习生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实现了从最初的生涩到逐渐进入教学佳境的转变。备课与设计能力显著提升:实习生们积极践行“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的原则,形成了多样化的备课模式。例如,他们采用了基于学情的小组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实习生们累计完成了900 余份教案。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实践学校的广泛认可。

课堂实施能力稳步增强:实习生们通过“听课—试讲—指导—反思”的闭环训练,逐步克服了初期的紧张情绪。他们在课堂导入、提问设计、板书与课件运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实习期间,实习生们共授课1600余节,人均授课 14 节。他们运用案例教学法等创新手段,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初步建立:通过参与监考、阅卷,以及批改作业2350余本、试卷分析及辅导学生870余名,实习生们初步构建了“教学—评价—改进”的反馈闭环。他们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二)班级管理:从观察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在班级管理方面,实习生们实现了从观察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转变。日常管理规范化意识形成:通过跟班、跟操、跟自习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实习生们掌握了学生安全、生活管理的基本流程,形成了初步的管理思路。

活动组织与育人能力得到实践:实习生们自主设计了如“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效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与活动育人效果。

家校协同桥梁作用初步发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渠道,实习生们协助构建了家校沟通平台,参与制定了学困生个性化辅导方案,体验了协同育人机制。

(三)教育研究:问题意识与研究能力的萌芽

在教育研究方面,实习生们围绕学科素养、德育现状、学习动态等主题,完成了150 份调查报告。他们运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聚焦实际问题,例如“农村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提出了“校园微地理园建设”等对策。这一过程显著提升了实习生们的问题意识、数据处理与学术写作能力,为教育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三、教育实习暴露的核心问题与挑战

(一)实习生的专业素养与一线教学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落差

大约有 30% 的实习生在初次登上讲台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他们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熟练,导致逻辑混乱;教态紧张,无法自如地面对学生;语言表达不流畅,难以清晰地传达知识;板书凌乱,无法有效地辅助教学。这种情况反映出职前师范技能训练,例如微格教学的强度和仿真度,与现实课堂的复杂性之间存在脱节。实习生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暴露出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所接受的训练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

(二)实习管理与纪律执行的系统性存在薄弱环节

部分实习生的纪律意识较为淡漠,存在迟到早退、无故缺勤等现象,尤其在早操和早读时间更为严重。在监考过程中,一些实习生表现出懈怠的态度,甚至利用节假日延长请假时间。此外,个人形象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如染发、穿着奇装异服以及宿舍卫生状况不佳,这些行为都有损于师范生的职业形象,反映出实习管理在系统性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实习组织协同与资源配置面临困境

目前,高校教育处与各院系在实习材料要求方面存在不协调的现象,例如在评分标准和评语规范上存在冲突,这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同一学科的实习生过度集中于单个学校,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从而影响了整体实习的效能。

(四)师范课程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衔接出现断裂当前的师范课程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的创新步伐。课程体系中缺乏与“人工智能+ 学科教学”、“STEM 教育实践”等新兴领域相结合的融合性课程;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也相对薄弱。当实习生面对PBL(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时,普遍缺乏相应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这表明师范课程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衔接出现了断裂。

四、优化教育实习与师范培养的路径构建

(一)筑牢根基:构建进阶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升级师范技能实训机制:推行“微格实训 2.0”,自大二起每学期开展8 次沉浸式实训,融合“模拟课堂 + 中小学真实场景直播”双轨模式,强化讲课、板书、课件设计等核心技能。常态化举办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科学规划实习资源配置:依据学科需求与学校容量动态调配实习生,避免单校同科扎堆 [2]。建立“高校—实习学校—带队教师—实习生”四级责任明晰的管理网络,统一材料标准,提升协同效能。

(二)前瞻布局:重构对接教育改革的课程体系

打造“双专业性”融合课程群:本科阶段夯实学科基础,如增设地理或环境科学交叉课程,研究生阶段深化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纵向贯通“学科基础+ 教育进阶”[3]。增设“AI 教育应用”、“STEM/PBL 教学设计”等前沿模块,培养技术整合与跨学科教学能力。

嵌入未来教育素养课程:建设VR 教学实验室,开发“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库”,使师范生提前感知并适应教改趋势。

(三)强化过程:深化管理与价值引领

严明纪律与职业规范教育:实习前强化纪律、卫生及教师形象专项培训,明确考核红线。实习中实施严格考勤与过程督导,对违规行为及时纠偏,筑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念。

完善“双导师制”协同育人[4]:高校教师与一线骨干教师共同指导,促进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定期组织反思性研讨与经验分享会,推动实习生深度总结与持续改进。

五、结论

教育实习经历对师范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教育实习现状与问题,发现实习生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研究等方面有进步,但也存在专业素养不足、管理松散、课程内容滞后等问题,凸显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需求的结构性张力。

面对这些问题,未来教育改革需用系统性思维推动师范教育全方位改革。一是优化培养体系,让师范生实习获全面系统教育;二是重构课程内容,满足基础教育实际需求;三是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实习生获有效指导监督;四是深化协同机制,促进师范与基础教育紧密合作。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从心里发出”的共鸣活动,不止是知识传授,更是心灵交流。筑牢教育实习实践根基,激发师范生内在认同与创新能力,才能培育出“脚踏实地”又“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扎根教育实践、不断创新,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姚云 , 李福华 , 张继华 . 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 [J].教育研究 , 2012(2):6.DOI:CNKI:SUN:JYYJ.0.2012-02-017.

2. 李小红, 秦晋. 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改进[J].教育研究 , 2015, 36(12):5.DOI:CNKI:SUN:JYYJ.0.2015-12-021.

3. 申国昌, 贺鹏丽.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逻辑,规格要求与重要路径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5(1):31-37.

4. 黄利华 , 刘忠蓉 , 银文达 .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 " 双导师制 " 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J]. 2025.

项目基金:

1. 文理学院第十七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理科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以《地理科学导论》为例(22JGYB45)

2.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课题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放性选题设计研究(SGH20Y1288)

作者简介:井静,1984-7,女,汉,陕西白水,陕西师范大学,区域环境学,博士讲师,健康地理,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