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怀理论视域下的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分析

作者

刘鹏佳

石室东部学校

摘要:本研究针对新区新建校高一学生进行有关学校归属感的问卷调查与现状分析,并作为一项长期调查的前置阶段。选取成都市石室东部学校287名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自制问卷,包括依恋、投入、承诺和信念四个方面。结果是:1、成都石室东部高一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平均值为176.05,处于数值中等偏上的水平。2、新区新建校高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各维度在性别、父母婚姻状况方面差异不显著。3、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承诺水平、信念水平和学校归属感得分存在差异显著,表现为城市学生得分大于乡村城市得分。4、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投入水平和学校归属感得分差异显著,表现为城镇学生的得分高于乡村学生。5、依恋、投入、承诺、信念四个维度和学校归属感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学校归属感、新区新建校、高一学生

一、前言

学校归属感的盈缺对学生身心健康、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学业成就、自尊心、社会适应能力等也都息息相关。在寄宿制高中的环境中,尤其是新区新建校,学校归属感显得更为重要。新区新建校往往意味着学生需要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这种适应过程会挑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焦虑和不安全感,从而影响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而目前对于新区新建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将针对此类学生进行有关学校归属感的问卷调查与现状分析,并作为一项长期调查的前置阶段。

通过考察、学习以往研究者对学校归属感的定义,本研究对学校归属感概念定义如下: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以及社交的过程中,产生的与学校及学校成员组成集体的归属关系,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和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受到他人认可、尊重以及理解并与他人组成一个整体。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这种归属关系所产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这当中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子类:(1)依恋:认同自己是学校、年级和班集体中一员,我为属于这个学校而自豪;(2)投入:在与老师、同学、集体互动中产生的深层次情感联系,并在学业、课外活动等方面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涉及个体对于被接纳和被理解的需要;(3)承诺:对于在学校中承担起作为学生相符合的责任意愿和承诺;积极参与学校、班级和课堂活动;(4)信念:认同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认同作为学校学生的文化身份,与同学校的同学、老师产生共鸣。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成都市石室东部学校287名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287份,共收集有效问卷287份。

2.2研究工具

为了更好地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借鉴了之前关于归属感的几大问卷和量表,并在关怀教育理论的视域下,形成了适用于本研究的问卷,包括依恋、投入、承诺和信念四个方面,共计44个项目。

2.3研究程序

向287位石室东部学校的高一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相关心理特质进行数据收集。通过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揭示当前新区新建校的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状。

三、研究结果

3.1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平均值为176.05,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因为缺乏其他新区新建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数据进行比较,所以无法在此作出更多的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

3.2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在性别方面的 T检验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新区新建校高一学生在学校归属感水平上有显著差异,且在依恋、投入、承诺、信念水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3.3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T检验分析

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水平差异显著(p<0.01),表现为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另外,在依恋和投入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承诺和信念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均为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如表3所示。

3.4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在生源地方面的T检验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城镇学生的得分高于乡村学生。另外,除在投入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依恋、承诺、信念水平均无显著差异;在投入水平上,表现为城镇学生的得分高于乡村学生。如表4所示。

3.5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在父母婚姻状况方面的T检验分析

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离异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学校归属感水平差异不显著,且在依恋、投入、承诺、信念水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如表5所示。

3.6学生学校归属感及依恋、投入、承诺、信念四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将依恋、投入、承诺、信念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维度和总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0.01),如表6所示。

四、讨论

4.1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成都石室东部高一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平均值为176.05,处于数值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因为缺乏其他新区新建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数据进行比较,所以无法在此作出更多的结果分析,但可以把本研究中的数据作为今后的数据基点进行相关研究。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性别、父母婚姻状况方面,新区新建校高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各维度的差异不显著。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依恋和投入水平得分差异不显著,承诺、信念和学校归属感得分存在差异显著,表现为城市学生得分大于乡村城市得分。在生源地方面,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投入水平和学校归属感得分差异显著,表现为城镇学生的得分高于乡村学生;依恋、承诺、信念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4.2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将依恋、投入、承诺、信念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维度和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可以说明,学校归属感各个水平之间能够相互影响,且在最终能够共同影响到学生学校归属感。其中,信念水平和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性最高。

五、结论

1、成都石室东部高一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平均值为176.05,处于数值中等偏上的水平。

2、新区新建校高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及各维度在性别、父母婚姻状况方面差异不显著。

3、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承诺水平、信念水平和学校归属感得分存在差异显著,表现为城市学生得分大于乡村城市得分。

4、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投入水平和学校归属感得分差异显著,表现为城镇学生的得分高于乡村学生。

5、依恋、投入、承诺、信念四个维度和学校归属感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六、建议

1、关注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对新区新建校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产生的影响。

2、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投入、承诺和信念水平,从这三个维度去设计提升新区新建校高一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方法。依恋水平也需要保留关注,要注意学生是否会产生学校归属感水平倒退的问题。

附:关怀教育理论视域下的学生学校归属感调查问卷

依恋:认同自己是学校、年级和班集体中的一员,我为属于这个学校而自豪

1、我与班级的老师、同学是一个整体

2、当他人赞扬我的学校时,我感到自豪

3、我讨厌去学校

4、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学校

5、在班级里,我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6、在竞赛活动中,我很在意自己学校的成绩

7、我认为学校为各类学生发挥才能创造了条件

8、我很开心成为学校的一员

9、我在学校感到孤独

10、我认为我在学校里是安全的

投入:在与老师、同学、集体互动中产生的深层次情感联系,并在学业、课外活动等方面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涉及个体对于被接纳和被理解的需要

11、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

12、老师了解我的性格,尊重我的意见

13、当我有疑问和疑惑时,老师能够耐心为我解答

14、我与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15、当需要倾诉时,我可以找到老师、同学倾听

16、我和同学们关系良好

17、遇到困难时,我能够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

18、我会积极与同学分享我的成就与喜悦

19、当我需要做出某些决定时,会咨询同学获得建议

20、同学们会认真对待我的想法和建议

21、我会积极与同学们分享我的学习计划或生活规划

22、当身边的同伴遭遇困难时,我能帮助他平复心情

23、老师是非常关心、支持我的。

承诺:对于在学校中承担起作为学生相符合的责任意愿和承诺;积极参与学校、班级和课堂活动

24、我的努力能对学校的发展有所帮助

25、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我所在的班级

26、我愿意主动参与学习小组或合作项目

27、在小组作业时,我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28、学校中的同学和老师相信我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29、我会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

30、如果能够代表学校参加活动,我会感到光荣

31、我愿意参加班级的各类活动

32、我能在学校中承担起身为学生的责任

33、我愿意在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人

信念:认同学校的文化和价值观,认同作为学校学生的文化身份,与同学校的同学、老师产生共鸣

34、我愿意在其他场合(尤其是公共场合)提起我的学校

35、我为自己在这所学校上学而感到荣幸

36、我认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37、我和同学们有共同的学习追求

38、老师能够支持我坚持自己的理想

39、学校的整体氛围很好

40、在校外看到和学校有关的信息,都觉得和自己有关

41、我乐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42、学校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榜样

43、我觉得学校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地方

44、我感觉自己是这个学校真正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