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汽修核心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任军宇 张文语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中职汽修教育以培养具备实操能力的一线技术人才为核心目标,核心课程(如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维护等)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教学多采用“理论讲授+集中实训”的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以激发等局限。随着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成为突破传统教学瓶颈的重要路径。本文围绕该模式在中职汽修核心课程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探索其如何助力课程教学提质增效。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汽修核心课程的必要性

1.1 适配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提升课堂参与度

中职学生普遍对纯理论知识接受度较低,更倾向于直观化、实操性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平台提供动画演示、故障模拟视频等可视化资源,将汽修核心课程中的复杂结构(如发动机工作原理)、抽象概念(如电控系统逻辑)转化为具象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线下课堂则聚焦实操训练,学生可带着线上学习的疑问参与实践,有效减少“听不懂、不愿学”的问题,显著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

1.2 解决传统教学痛点,衔接理论与实践

传统汽修核心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与实训操作常存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学生易出现“学完理论忘实践、动手操作缺理论支撑”的情况。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预习+线下实操+线上复盘”的流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闭环衔接:线上阶段让学生提前掌握基础理论与操作规范,线下阶段集中开展实操训练,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实训报告、错题复盘,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问题。

1.3 契合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岗位适配能力

当前汽修行业技术迭代加速,新能源汽车、智能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传统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行业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更新行业新技术、企业真实故障案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检修方法),让中职汽修核心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同时,线上平台的互动讨论区可邀请企业技师参与答疑,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工作标准,提升岗位适配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汽修核心课程中的应用路径

2.1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围绕中职汽修核心课程目标,整合两类资源:一是线上资源,包括“理论微课+实操指导+故障库”,如针对“汽车发动机检修”课程,录制 5-10 分钟的微课讲解气门调整原理,拍摄实操视频演示工具使用步骤,建立涵盖常见故障(如发动机异响、怠速不稳)的案例库,标注故障现象、诊断流程及解决方案;二是线下资源,优化实训场地布局,将线上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对应到实训工位,配备与线上案例匹配的故障模拟设备,确保线上学习内容能在 offline 实操中直接应用。

2.2 设计“三阶段”教学实施流程

按照“课前预习-课中实操-课后巩固”设计教学流程: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如观看微课、完成基础理论测试),掌握学生学习难点,针对性调整线下教学重点;课中,先针对线上预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再组织分组实操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实操难题,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手机拍摄实操过程,上传至线上平台供小组讨论;课后,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实训报告、观看实操复盘视频,参与故障诊断模拟测试,教师则通过线上数据反馈,分析学生学习薄弱点,开展个

性化辅导。

2.3 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打破传统“实操考核+理论考试”的单一评价模式,结合混合式教学特点,构建“线上数据+线下表现+过程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线上评价关注学生预习完成度、微课观看时长、模拟测试成绩;线下评价聚焦实操规范性、故障解决效率;过程评价纳入小组讨论贡献度、实训报告质量。通过多维度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与实操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中的保障策略

3.1 加强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是混合式教学模式落地的核心要素。中职学校需定期组织汽修专业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如线上课程制作(微课剪辑、动画设计)、线上平台操作(互动功能使用、数据统计分析)等;同时,搭建“校企合作”培训通道,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与教育技术专家共同指导,帮助教师掌握“汽修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复合能力,确保能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设计符合汽修核心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案。

3.2 优化教学硬件与平台支持

一方面,完善线下实训硬件设施,根据汽修核心课程需求,配置足够的实训工位、故障模拟设备及安全防护工具,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实操机会;另一方面,选择或开发适配中职汽修教学的线上平台,平台需具备微课存储、在线测试、互动讨论、数据统计等功能,且操作简单易懂,方便学生随时开展线上学习,同时支持教师实时查看学习数据,精准调整教学策略。

3.3 强化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引导

部分中职学生存在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的问题,需通过引导提升线上学习效果。教师可在课前明确预习目标与任务清单,将线上学习内容与线下实操挂钩,让学生意识到线上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平台设置积分奖励机制,对完成预习任务、积极参与线上讨论的学生给予积分,积分可兑换实训工具使用优先权等,激发学生的线上学习积极性。

结论:

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中职汽修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其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既能适配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又能契合汽修行业的技术发展需求,助力学生培养岗位适配能力。在应用过程中,需通过教师能力培养、硬件平台优化、学生引导等保障策略,确保该模式的有效落地。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汽修核心课程的教学沉浸感与实操模拟效果,为中职汽修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虞成新.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汽修专业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时代汽车,2024,(24):74-76.

[2]马冉,廖映华.基于 BOPPPS 模型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以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2023,(18):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