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踏浪香江:从“百年望舰”到“开窗见舰”

作者

肖勇利 叶雪怡

《人民海军》报社

引言

2017 年 7 月 7 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编队抵达香港,参加香港回归祖国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并于7 月 8 日至 9 日开放给香港市民登舰参观;2025 年 7 月 3 日,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山东舰编队抵达香港,开展为期 5 天的访问活动。我“国之重器”两度踏浪香江,舆论关注、世界瞩目,形成良好传播效应。

一、特定传播载体:家国记忆的当代重构

中国海军航母编队两次访问香港,为国家叙事文本的软着陆和民族集体记忆的再构建提供了新闻传播的典范文本,在特定的时空坐标系下,对家国记忆和历史发展进行了当代重构,实现了对外展示国防成就与对内增强国族认同感的深度融合。

(一)重要时间节点:时空缝合

航母编队访问香港,两次都选择 7 月这个时间点,承载着多重历史共振。一是强化主权回归符号。航母编队两次到访香港,均在庆祝香港回归活动期间,意义非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致辞时特别提到,“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 28 周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28 周年,亦是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 5 周年。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在这个历史时刻访问香港,特别振奋人心。”二是巧妙设计传播节奏。山东舰航母编队驶入维多利亚港,香港庆祝回归祖国28 周年庆典的余韵未散,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相连的节点可以形成连续的政治传播周期。特定的时间策略加上多元的新闻传播,使得曾经在香港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历史记忆不再是静态疏离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被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当代新闻事件所覆盖。三是重构集体历史记忆。此次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境内外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 700 名官兵列队排成的“国安家好”方阵和香港特区政府消防船行水门礼共同构成的震撼画面,巨幅文字与维多利亚港的天际线交相呼应,隐喻着国家力量对城市安全的守护。冲上热搜第一的网络刷屏,见证着新闻不仅仅是单向度的信息传递,更是广大网民对国族认同的正向反馈。

(二)特定地域选择:政治解码

香港作为我国两个航母编队首次对境外民众开放的窗口,从媒介传播的视角解读,本质上来说是一场精准的主权传播实践,这不仅基于香港独特的国际传播地位,也是国家战略叙事的深层布局。一方面,注重发挥香港国际传播枢纽作用。历史上,香港一直是各国海军舰船热衷停靠的补给港,是全球媒体聚焦的天然平台。在这里,全球各家媒体同台竞相报道,其形成的军事报道透明度传播场域更广,更具有公信力。中国航母编队两次在这里亮相,既是展示主权,更是展现自信,央视国际频道(CGTN)通过发布外语报道,将中国军队开放自信的叙事直接输送给全球受众。另一方面,强化用好地理政治特殊符号。香港的殖民创伤史与回归历程,也为山东舰航母编队的开放报道提供了深层叙事动能。在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期间,“人民海军”新媒体矩阵全程报道了抗战老兵登舰参观,细数往昔岁月与今朝对比;香港《文汇报》报道东江纵队老战士登上山东舰后激动落泪,感慨从木船到航母的巨变。作为香港本土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故事超越了历史代际,见证着殖民伤疤的不断治愈、主权尊严日益增强的形象置换。

(三)可视化形象展示:军事名片

在军事传播格局中,航母早已突破了传统武器平台的范畴,演变成为全民关注的、具有全球穿透力的可视化战略符号。从历时性角度看,更容易强化共情。纵观中国近现代史,甲午海战之殇、刘华清将军踮脚看美国航母、无法返航的“81192”战机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都让航母建设发展成了国人期待大国海军崛起的情绪载体。当人民海军迎来“三航母时代”,每一次新动态都牵动着国民的心,也引发外媒密切关注。从现时性角度看,更容易激发信心。在新闻传播场域中,航母作为“军事名片”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原本抽象不可描述的军事实力,转化为可观看、可拍摄、可触摸的视觉实体。这艘满载排水量6.5 万吨的钢铁巨舰也不负众望,成为香港市民表达爱国热情、展现大国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媒体空间中投射出了百亿级别的传播量。

二、多元传播矩阵:不同受众精准触达

海军航母编队访问香港,其掀起的新闻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军事传播领域值得品鉴的典型案例。在海军辽宁舰编队和山东舰编队访问香港中,全球各媒体通过精心构建的分层次、多元化传播体系,实现了对不同群体的精准覆盖。

(⟶) 渠道融合:构建全域联动的传播网络

传统主流媒体在大型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始终承担着权威信息发布的核心渠道功能。2017 年,辽宁舰穿越台湾海峡前往香港时,央视通过新闻快讯和专题报道向民众传递动态。2025 年 7 月 3 日,山东舰驶入维多利亚港后,香港媒体火力全开,内地媒体全面跟进。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纷纷在头条刊出大幅照片,“中国军号”客户端通过网络直播吸引更多民众互动,新华社推出《国家力量 血脉亲情》专题报道。相较于2017 年辽宁舰编队访问香港,2025 年互联网热潮已然掀起,自媒体传播更是热闹纷繁。许多香港市民在其社交媒体上分享“最佳观舰”点位,玉桂山等地成为热门拍摄地标;登舰参观的香港市民制作的第一视角短视频,不需要精美编排与大制作,也能引发众多网友羡慕和围观。国外媒体在报道时,则呈现了显著的差异化视角,有的聚焦亮相的新型舰载机,突出航母战斗力的进化;有的聚焦此次停靠与开放的意图,解读中国国防实力与维护地区和平的决心。

(二)受众分层:定制差异化新闻传播内容

对于不同的阅读群体,国内媒体在传播策略上进行了明显的分区,通过定制差异化的新闻传播内容,以达到不同的传播效果。对香港本地市民,主要突出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山东舰开放日设置了青少年军事体验区、拍照打卡区、快闪活动。无论登舰参观的青少年、中年以及从香港殖民屈辱岁月中走来的老一代,他们心中都有着各自的感慨。香港都会大学教师王时男说:“我的祖籍是山东,刚刚上甲板的时候,忍不住就哭出来了。那一刻我想到从1840 年开始,我们国家的百年屈辱史,今天到这里,就是感觉我们真正地站起来、强起来了。”对内地民众,主要强化大国自信与成就对比。此次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期间,仅面向香港市民开放参观,内地民众无法前往参观。为避免给大陆民众造成心理不平衡感甚至由此引发对香港市民的积怨,新闻传播上侧重于展示中国海军装备的技术发展成就,有国内媒体对比2017 年辽宁舰与此次山东舰的舰载机配置,形成跨时空的“成就对话”。这种专业化解码既满足了军事爱好者的求知欲,也强化了科技自信。对国外受众,主要注重战略平衡,侧重展现国家安好、民族团结的和平景象,在对外叙事上既注重展示实力,又注重淡化对抗色彩。

(三)情感共鸣:激发多维认同的叙事艺术

情感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与理解世界的基础前提,更是参与、构建、推动传播的重要维度。航母编队踏浪香江,不仅仅是掀起新闻传播的巨浪滔天,更是推动情感传播的层层浪花,使香港市民、内地民众、国外受众一起良性互动,在不同的情感层面形成良好舆论效应。在器物层面,科技自信借由细节呈现具象化。央媒两次作为国家军事实力展示的官方机位,有理有力地对各类装备进行科普,从装备的细节处入手介绍,使高端科技转化为可感知的国家能力符号。在心理层面,军民温情故事柔化大国重器形象。“中国军号”发布视频,记录了山东舰开放期间一场不期而至的小雨悄然洒落,海军官兵迅速引导战机附近的参观者到机翼下避雨,并热心分发雨衣,反复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因为空间有限,官兵们伫立雨中默默守护,平日里威武的战鹰,此刻化身成为遮风挡雨的温情港湾。这种“刚柔并济”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传播的情感渗透力。此外,山东舰驶入维多利亚港的航线经过精心设计,紧贴港岛北岸的中环、湾仔等核心金融区与政治地标,使得这座海上钢铁长城与香港繁华和天际线同框,构成了一道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的风景线。此举瞬间点燃了香港市民的民族自豪感,许多临海住宅和办公室因“开窗见舰”而成为“航母景房”,相关照片和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病毒式传播,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草根传播热潮。

三、拓宽传播维度:打破西方霸权场域

西方媒体惯用战略模糊性话语,将中国海军行动塑造为扩张性军事姿态。我海军航母编队两次访港,均主动创设议题,精心讲好故事,实现了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建构”的范式转变。

(一)传播主体突破:多元协同的叙事共同体

此次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中国打破西方主流媒体对国际事件的话语垄断,构建起多层级、跨文化的传播主体网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一是香港本地媒体深度叙事。《大公报》《文汇报》等在头版通过大篇幅报道,强调“国安家好”的准确主题,成功地将军事访问事件转化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成就展示,并下沉到市民的城市生活议题,构成生动的民间话语文本。二是国际媒体协同发声。此次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我积极正面发声,注重引导和塑造国际舆论。英国《卫报》发布报道《“国之重器”亮相》,强调“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及其舰队 3 日-7 日访问香港,既是中国防务实力和军事自信的展现,也是为香港繁荣稳定保驾护航的承诺”。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指出此次访问传递“明确信号”,中国是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有能力保障香港的安全稳定,中国海军彰显远洋战略定力。

(二)传播内容落地:符号生产与话语重构

航母编队两次访港宣传中,我坚持以情感共鸣打破认知壁垒,以技术自信重构叙事主权,主动构建叙事话语,有力打破西方作“威慑符号”解读的怪圈。一是创造性运用情感符号。山东舰700 名官兵在甲板上列队排出“国安家好”字样图片,形成强势传播,瞬间刷屏,这是将军事符号转化为情感符号的成功实践。“人民海军”新媒体矩阵采访霍启刚、林郑月娥等香港政界人士,转发中国“跳水皇后”、霍启刚老婆郭晶晶参观山东舰后的帖文,引发良好舆论效应。二是专业化诠释技术话语。国内主流媒体在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期间,对装备细节进行了主动的专业化解码。14 度滑跃甲板优化舰载机起降效率、舰岛结构缩减释放甲板空间……媒体通过山东舰与辽宁舰的纵向对比显示进步轨迹,与西方舰载机横向对比凸显性能优势,中国技术话语的自信姿态已跃然纸上。

(三)传播范式突破:直击现场打破猜疑

此次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得以通过直播的方式传遍全球,从草根视角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一是海陆空多维直播矩阵破除“信息黑箱”。除了内地央媒,香港中通社派出多路记者,既有空中机位,也有随舰拍摄,还有岸上直播,在香港多个地区全方位多角度记录山东舰航母编队亮相香港的高光时刻。香港新闻网、大公文汇、香港电台等媒体全面开启网络直播,海边、山头、高楼等位置挤满自媒体直播机位,争相目睹航母风采。二是沉浸式直播破击西方无端犹疑。从航母编队进港,到数个参观日活动,香港市民或激动或感动的真情瞬间,都被多层级的直播视角记录下来,在直播评论和弹幕互动区也见证了许多热血暖心的互动评论。这种“零时差”的见证式传播,有力瓦解了西方媒体惯用的神秘论指控。三是线上交互体验瓦解信息壁垒。从军队官方账号发布公告,到线上预约放票,全程透明高效。港媒记者在报道时称,参与预约实测每日三批放票均“秒罄”,短短一分钟内就显示预约满额,这些未被修饰的瞬间,较好地呈现了香港民众的爱国情感,实现了从“被代言”走向“自呈现”,有力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西方滤镜、刻板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海军航母编队两次访问香港,是一次精心策划、成功实施的重大国家形象传播活动。它超越了传统的军事硬实力展示范畴,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情感共鸣的媒介事件。

本次传播的成功得益于三大核心策略:其一,在传播载体上,精准选择了具有特殊历史与政治意义的时空节点(香港回归纪念)与地域(香港),实现了家国记忆的当代重构与主权符号的有效解码。其二,在传播矩阵上,构建了多层次、差异化的立体传播网络,通过对媒介、受众和情感的分层叙事,实现了对国内民众、香港市民及国际受众的精准触达与情感共鸣。其三,在传播维度上,实现了根本性突破,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叙事共同体、创造性生产情感与技术符号、以及运用“直击现场”的沉浸式直播,主动设置议题,成功打破了西方媒体固有的舆论霸权与猜疑叙事,掌握了国际传播的话语主动权。

从辽宁舰“香港你好”的亲切问候,到山东舰“国安家好”的庄严承诺,再到市民“开窗见舰”的自发传播,标志着中国国际传播实践实现了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建构”的范式转变。这不仅展现了人民海军的开放与自信,更彰显了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提升,为今后如何创新讲好中国军队故事、有效传递中国军队声音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与启示。

参考文献:

1.Dayan, D., & Katz, E. (1992). Media Events: 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

ss.2.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

n, 43(4), 51-58.3.Nye, J. S. Jr. (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 Affairs.4.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Sage.5.任孟山 (2019). 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中国国际传播实践的研究. 《新闻大学》, (4), 1-11+126.6.魏超 (2017). 中国军事装备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航母为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39(1

0), 60-65.7.吴飞, & 陈艳 (2013). 国家形象建构: 问题与思考. 《浙江社会科学》, (6), 43-5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