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中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梁宝山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宽坪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贵州铜仁 565105
一、引言
在畜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疾病防控成为决定产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传统防控手段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疫病时渐显乏力,创新技术应运而生。基因编辑、智能监测等前沿科技为精准防控带来曙光,不仅关乎动物健康,更与食品安全、生态平衡紧密相连,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二、前沿技术解析
2.1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准地对动物基因进行修改,通过敲除或插入特定基因片段,增强动物对某些疫病的抵抗力。例如,研究人员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具有抗性的猪品种。通过改变猪体内与病毒受体相关的基因,使病毒难以入侵猪的细胞,从而降低感染风险。这项技术从遗传层面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望从根本上减少特定疫病的发生。
2.2 疫苗研发技术的革新
传统疫苗在预防疫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疫病的变异和新疫病的出现,新型疫苗研发迫在眉睫。新型疫苗研发注重提高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例如,mRNA 疫苗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以针对禽流感的 mRNA 疫苗为例,其原理是将编码禽流感病毒关键抗原的 mRNA 导入动物体内,动物细胞利用这些 mRNA 合成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反应。相较于传统疫苗,mRNA 疫苗具有研发速度快、可针对病毒变异迅速调整等优势,为应对突发和变异疫病提供了有力武器。
2.3 生物制品的多元应用
生物制品在畜牧业疾病防控中应用广泛,包括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类生物制品等。其中,噬菌体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抗菌手段备受关注。在养殖环境中,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噬菌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裂解有害细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例如,在防治奶牛乳房炎方面,利用特异性噬菌体针对引起乳房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降低了抗生素的使用量,同时减少了药物残留对牛奶品质的影响。
三、新型防控手段
3.1 纳米疫苗技术
纳米疫苗技术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纳米颗粒可以作为疫苗的载体,将抗原精准地递送至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和处理。例如,将流感病毒抗原包裹在纳米脂质体中制备成纳米疫苗,实验表明,这种纳米疫苗能够显著提高动物体内抗体水平,延长免疫保护时间,相较于传统疫苗,免疫效果提升了 30%-50% ,为疫苗研发开辟了新方向。
3.2 遥感技术在疫病监测中的运用
在大型养殖场或牧区,疫病传播速度快,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做到及时全面。遥感技术借助卫星、无人机等设备,能够对大面积养殖区域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动物的活动轨迹、体温变化等信息,及时发现疫病早期迹象。在草原牧区,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牛羊的活动范围和密度,结合无人机对动物个体的体温进行测量,一旦发现动物体温异常升高或活动异常,即可预警可能存在的疫病,为及时防控争取时间。
四、技术实践成效
4.1 成功案例剖析
在某大型规模化猪场,应用猪伪狂犬病免疫净化和非免疫净化关键技术的过程中,构建了一套从源头防控到全程监管的闭环体系。该猪场首先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精准锁定场内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株,据此定制了针对性的灭活疫苗,实现精准疫苗免疫;同时引入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系统,对每批仔猪、种猪进行病原监测,确保阳性个体在 24 小时内被精准识别并淘汰,通过这套免疫净化路径,种猪场的猪伪狂犬病阳性率在 18 个月内从35% 降至 3% 以下,下降 90% 以上,因疫病导致的仔猪死亡率从 12% 降至1.5% ,直接带动养殖成本降低 15% ,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超 500 万元。而在生物安全水平高的部分分场,采用非免疫净化路径,通过建立“三级隔离区 .+ 空气过滤系统”的物理屏障,搭配物联网设备对人员、车辆、物资的全流程追踪,结合每周 2 次的环境病原监测和入群动物 42 天隔离观察制度,成功将病毒传入风险降至零,连续 3 年维持猪群的净化状态,其生产的种猪因无病毒携带特性,市场售价较普通种猪高出 20% ,为生猪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疫病净化范本。
4.2 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评估
以犊牛疾病智能预警及防控技术体系为例,该体系整合了红外体温监测项圈、智能采食传感器和 AI 行为分析算法,在国内 10 余个规模化奶牛场推广应用的两年间,展现出显著的经济价值。应用前这些牧场的犊牛平均死亡率为 8% ,其中因腹泻和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比达 75% ,每头病死犊牛直接损失(包括犊牛成本、治疗费用)约 2000 元;应用后,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犊牛的体温波动(精度达 ±0.2∘C )、采食频率变化(每小时记录 3 次)和活动量数据,能在发病前 24-48 小时发出预警,牧场据此提前干预,使犊牛死亡率降至 2% ,资料显示,河北某牧场甚至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死亡率归零。在治疗成本方面,每头发病牛只因早期干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 60% ,单头节约兽药费用 100-300 元,按每个牧场年均饲养 500头犊牛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 5-15 万元。
4.3 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
中(兽)医药绿色防治体系的建立,通过“预防保健 + 精准治疗”双轨模式,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友好型解决方案。该体系以黄芪、板蓝根等 30 余种道地中药材为基础,研发出颗粒剂、口服液、熏蒸剂等 8类制剂,针对猪、鸡、牛等不同畜禽的生理特性制定个性化方案:在蛋鸡养殖中,通过在饲料中添加 0.3% 的复方中药添加剂,能提升机体黏膜免疫功能,使禽流感发病率从 12% 降至 3% 以下,且鸡蛋中无抗生素残留,符合欧盟出口标准;在生猪养殖中,采用中药熏蒸结合穴位注射的方式防治猪呼吸道疾病,治愈率达 89% ,较抗生素治疗提升 15% ,同时减少粪便中药物残留量 70‰ 。该体系在全国 200 余家养殖场应用后,动物群体的平均免疫力指标(如免疫球蛋白 G 水平)提升 40% ,重大疫病病死率下降 60% ,四季常见病发病率降低 55% ,更重要的是推动养殖场抗菌药使用量年均减少 50% 以上,其中某上市公司的生猪板块通过该技术,抗生素采购费用从每年 1200 万元降至 580 万元,且其生产的猪肉因“低药残”标签,在商超的售价较普通产品高出 15% 仍供不应求,既实现了养殖环节的减抗目标,又通过品质升级打开了增值空间,形成“生态保护-产品增值-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有力推动畜牧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五、结论
畜牧业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的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基因编辑、疫苗研发、生物制品、纳米疫苗、遥感监测、AI 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从不同层面提升了疫病防控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这些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面临成本高、技术复杂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降低应用成本,提高技术的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畜牧业疾病防控,保障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光生,郭训培,谢益根.畜牧业动物疾病的预防治疗分析[J].北方牧业,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