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节会品牌到文化生态:自贡灯会的文旅融合模式与博物馆的引领角色研究

作者

刘庆祝

中国彩灯博物馆(自贡彩灯公园管理中心)

一、引言

文旅融合已成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传统节会正从“事件性品牌”向“生态性系统”转型。

自贡灯会凭借“天下第一灯”的美誉,已成为中国节会旅游的标志性品牌,但品如何规避“昙花一现”的节会效应,实现文化生命力与社会经济效益的长效统一,核心在于从“节会品牌”跃迁为“文化生态”。此处“文化生态”特指以灯文化为核心,联动节会旅游、工艺制作、创意设计、学术研究、教育培训、衍生品开发等要素,形成相互依存、协同促进的有机系统。

作为全球唯一的彩灯文化专题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既是这一文化生态的历史根基与价值内核,更是引领其发展的战略枢纽。基于此,本研究立足文旅融合背景,聚焦自贡灯会的模式转型,探讨博物馆的引领作用,揭示专业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创新中的核心价值。

二、自贡灯会的文旅融合演进:从品牌到生态的三重进阶自贡灯会的文旅融合呈层层递进、深度深化的特征,可划分(一)第一阶段:节会品牌化——从民俗活动到城市名片

早期自贡灯会多为春节、元宵节的地方民俗庆典。1987 年官方首次主办后,灯会开启品牌化进程: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规模持续扩容、艺术水准显著提升、媒体曝光度不断增加,“自贡灯会”迅速成为自贡市的核心城市 IP 。此阶段以“事件驱动”为核心,依托集中性节会吸引游客,带动短期食住行游购娱消费,初步形成文旅融合效应。

(二)第二阶段:产业融合化——从单一节会到全链产业

品牌确立后,灯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一方面,“灯会经济”催生彩灯设计、制作、安装、运营的产业集群,使自贡成为全球彩灯制作中心;另一方面,灯会突破季节性限制,打造中华彩灯大世界等常年主题景区,并整合恐龙、盐业等本地旅游资源,推出复合型旅游线路。此阶段以“产业驱动”为核心,文旅融合从节会本身扩展至全产业链,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三)第三阶段:生态化成形——从经济活动到文化生活方式

空间全域化:灯会从封闭园区延伸至城市街区、公园、广场,实现“全城灯会”,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受众全民化:活动设计覆盖不同年龄层与兴趣点,涵盖观赏、DIY 制灯、学术研讨、文创消费等,吸引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共同参与,强化文化认同感;

价值多元化:灯会兼具旅游产品、艺术平台、非遗课堂、科技试验场、市民美育空间等功能,与社会、教育、科技领域深度链接,形成活力充沛的文化生态系统。

这一演进本质是灯会从“流量”到“留量”、“经济”到“文化”、“产品”到“生态”的质变,是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典型体现。

三、引擎与中枢:中国彩灯博物馆在文化生态建构中的引领角色

在中国彩灯从节会品牌迈向文化生态的进程中,中国彩灯博物馆并非被动旁观者或单纯历史陈列馆,而是主动建构者与关键引领者,其角色集中体现为四方面:

(一)价值根基与文化阐释者:奠定生态的博物馆是自贡灯会文化价值的“定盘星”:

梳理历史脉络:通过系统收藏历代灯具、灯会文献、老照片、手工艺人口述史,构建清晰权威的灯会历史谱系,为当代发展提供历史合法性与文化底气;

提供理论支撑:依托学术研讨会、研究刊物、专项课题,深挖灯会的艺术价值、工艺技法、民俗内涵与社会功能,为创新实践提供智力支持,规避发展的盲目性与浅表化;

阐释文化内涵:通过精心策划的常设与专题展览,向公众系统解读灯会的制作工艺与美学精神成为提升公众审美素养、培育文化生态土壤的核心场所。

(二)创新引擎与标准制定者:驱动生态的迭代活力博物馆是灯会艺术与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活化传统工艺:在保存传统技法与图样的基础上,联合当代艺术家、设计师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新材料、新主题的融合,输出创新设计理念与艺术样式;

探索前沿技术:将新光源、新材料、AR/VR 等数字技术引入彩灯领域,通过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专题展,探索沉浸式体验方向,为灯会科技升级提供示范;

引领行业标准:依托学术积累与行业权威,牵头或参与制定彩灯设计、制作、安全等领域的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推动产业向规范化、高品质化发展,保障生态可持续性。

(三)产业赋能与协同平台:链接生态的多元主体博物馆是连接政府、企业、手工艺人、院校的“超级链接器”:

培育专业人才:通过“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技艺培训班、院校合作课程,打造彩灯技艺与创意人才培养基地,为生态输送核心人力资源;

整合产业资源:建立彩灯产业数据库、设计师资源库、项目信息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信息对接服务,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业协同;

开发文化 IP:以馆藏文物与研究成果为核心,通过授权开发、合作设计衍生高附加值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丰富文化消费场景。

(四)教育中心与社区灵魂:培育生态的社会基础博物馆是塑造市民文化认同、实现社会美育的“核心节点”:

开展公共教育:针对青少年与公众设计社教活动、研学课程、讲座、志愿者项目,将博物馆打造为终身学习课堂,培育新一代灯文化爱好者与传承者;

推动社区共建:通过组织“社区灯展”、征集市民灯组设计,鼓励居民参与灯文化创造,使灯会从“政府/企业的会”转变为“人民的节”,增强生态的内生动力。

四、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自贡灯会文化生态与博物馆引领作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提升空间,未来可从四方面优化:

深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打造“数字孪生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存珍贵资料,开发线上虚拟展览与互动项目,突破物理边界,扩大文化影响力;

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强与国际博物馆组织、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自贡灯文化“走出去”,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事企合作”等灵活模式,平衡博物馆的公益性与市场活力,激发文创开发、社会服务领域的创新动能;

吸引青年群体:采用世代偏好的社交媒体传播、国潮设计等方式,降低传统文化认知门槛,吸引年轻群体参与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结论与展望

自贡灯会从节会品牌到文化生态的转型,是中国文旅融合深入发展的典范案例,其核心驱动力在于中国彩灯博物馆的战略引领。博物馆凭借权威的学术地位、丰富的馆藏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势,成功扮演文化价值“阐释者”、艺术创新“引擎”、产业协同“中枢”、社会教育“中心”的四位一体角色,将历史深度、艺术高度、产业广度与社会温度有机融合,构筑起灯会的可持续文化生态。

未来,中国彩灯博物馆需进一步强化核心引领作用,以更开放的姿态、创新的思维、科技的手段主导生态演化。这不仅对自贡灯会发展至关重要,更可为全球专业博物馆盘活地方文化遗产、驱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文化生态,提供极具价值的“自贡经验”与“博物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