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拓展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

作者

刘璐

泗洪县山河路实验学校 江苏宿迁 223900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逻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八种类型,且个体智能结构存在差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以逻辑-数学智能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导致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在公式推导中受挫,空间智能优势的学生难以在抽象代数中发挥特长。

二、基于苏科版教材的多元智能教学实践策略

1.语言智能与数学表达的结合

针对苏科版教材中“数学活动”板块的探究任务,设计语言转化活动,帮助学生将数学逻辑转化为可表达的语言。

(1)“概念故事化”改编:在七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理念,以"图形王国奇遇记"为主题开展创作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几何小百科》《数学童话集》等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例如,某学生创作的故事中,线段化身守护城堡的卫兵,被两个端点牢牢束缚在固定位置;射线像勇往直前的探险家,带着梦想从起点出发永不回头;直线则如同自由翱翔的飞鸟,在无垠的宇宙中肆意穿梭。这种创作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通过生动比喻让抽象概念具象化。教师还可组织小组互评,从科学性、趣味性、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深化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解题步骤口述”训练:在八年级“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中,采用分层进阶的训练模式。基础阶段,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全等三角形判定过程,拆解关键步骤,为学生提供可视化语言模板;进阶阶段,开展"数学小讲师"活动,学生分组录制说题视频,利用"班级数学云平台"进行分享交流。例如,在证明△ ABC≌ Δ DEF的典型例题中,教师设计阶梯式引导问题:"题目中已知哪些对应元素?""根据现有条件,我们还需要补充什么信息?""如何选择合适的判定定理?"对于语言表达较弱的学生,教师提供个性化提示卡,帮助其梳理证明思路。同时,建立"说题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磕绊表述到流畅讲解的进步过程,增强学习信心。

通过语言智能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提升了数学表达能力,使隐性思维显性化。同时,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和展示平台,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空间智能与几何学习的融合

利用苏科版教材中丰富的几何素材,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将抽象几何关系转化为直观空间结构。

(1)“立体图形拆解”实践:在九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教学中,构建"三维空间探索营"项目。教师准备不同难度层级的立体图形展开图,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任务。空间智能突出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折叠、比对,探索不同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语言智能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精美的操作手册,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逻辑智能学生则负责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图形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和变量。完成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模型还原速度赛""最佳解说员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

(2)“坐标情境化”创设:在八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教师提前在教室地面绘制大型坐标网格,设定"星际探险"主题情境,学生化身"星际坐标点",执行各种复杂的移动指令。例如,教师发布任务:"位于(-2,3)的坐标点接收到能量补给,需要沿y轴正方向移动4 个单位,再向x轴负方向移动 3 个单位,寻找新的补给站。"空间智能优势的学生凭借敏锐的方向感和距离感,快速找到目标位置;人际智能突出的学生担任团队指挥官,协调队员有序移动,确保每个坐标点都能准确执行指令。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操作与数学理论相结合,绘制移动轨迹图,分析坐标变化规律,实现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跨越。

空间智能活动打破了几何教学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动手中建立空间表象,尤其对苏科版教材中“视图与投影”等抽象内容的学习有显著辅助作用。同时,跨智能协作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人际智能与合作探究的协同

结合苏科版教材中“课题学习”内容,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在互动中发展人际智能与数学思维。

(1)“数据调查”项目: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教学时,开展“校园零食消费”调查。人际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设计问卷、采访同学;逻辑智能学生处理数据,计算平均数、众数;语言智能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消费趋势。各成员在角色互补中完成统计知识的应用,如某小组发现“每周消费20-30 元的同学占比 45%33 ,并提出“合理规划零食支出”的建议。

(2)“问题辩论”活动: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中,针对“某商店涨价多少能获最大利润”的问题,设置正反辩论组。正方认为“涨价 5 元利润最高”,反方结合市场需求反驳“涨价会导致销量下降”。学生在辩论中不仅深化了函数最值的理解,还学会倾听不同观点,提升了人际互动中的逻辑表达能力。

人际智能活动使数学学习从个体行为转变为群体协作,呼应了苏科版教材“综合与实践”板块的设计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多元智能教学的实施成效与反思

1.实践成效

在苏科版教材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策略后,学生表现出显著变化:一是课堂氛围更活跃,原本沉默的学生(如空间智能优势者)在模型搭建活动中主动分享见解;二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缩小,更多同学跟上了数学学习进度;三是学习态度明显转变,许多学生反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

2.教学反思

实践中需注意三点:一是避免智能标签化,不能将学生固定为“语言型”或“空间型”,应鼓励智能组合发展;二是活动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如“故事创编”不能偏离数学概念本质;三是评价需多元,除纸笔测试外,加入“模型制作”“调查报告”等成果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智能发展。

四、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差异化视角,通过语言、空间、人际等智能活动的设计,能充分激活苏科版教材的多元价值。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智能发展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优势、弥补短板,最终实现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韩方国.走近AI智能探索初中数学的精准教与学新空间[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三中学;,2025:1193-1195.DOI:10.26914/c.cnkihy.2025.009319.

[2]葛善成.多元学习细化能力——初中数学混合式教学的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5,(06):5-8.

[3]魏健.数据赋能初中数学作业提质增效的路径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5,(0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