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协同除尘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曹建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分公司陡河热电分公司 063000
摘要:本研究针对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需求,创新性地构建了"电袋复合除尘-脱硫吸收塔喷淋强化吸收-多级除雾器拦截"协同治理体系。通过在2×660MW燃煤机组的工程应用验证,取得以下突破性成果:
1.电袋复合除尘器出口粉尘浓度稳定控制在1.7±0.4mg/Nm³,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5mg/Nm³;
2.采用"1层水平管式+3层屋脊式"复合除雾器配置,使出口烟气中≥20μm液滴含量降至18.6mg/Nm³,较传统设计降低31.4%;
3.系统协同作用下,烟囱总排口粉尘浓度达到1.3mg/Nm³的行业领先水平。
本技术方案在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系统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15.6%,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技术路线设计
1.1系统架构优化
烟气处理系统三维流程示意图:
电袋复合除尘器(高频电源+PTFE滤袋)→变频引风机(节能30%)→脱硫吸收塔(5层喷淋层)→水平管式除雾器(旋流强化型)→三级屋脊式除雾器(高效除尘)→在线监测系统→烟囱
创新性改进:
1.增设除尘-脱硫协同控制系统,实现参数联动调节
2.除雾器压差自适应冲洗装置,冲洗周期动态优化
3.配置粉尘/液滴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实时反馈

1.2关键参数设计
1.2.1电袋除尘器优化设计
·电场强度计算:
·E₀=3.03×10⁶×δ(1+0.308/√(δr))
·其中:δ=0.95(相对空气密度),r=1.5mm(极线半径)
计算得设计场强4.2kV/cm(实测4.1±0.2kV/cm)
·布袋区采用PTFE覆膜滤料,经Darcy-Forchheimer方程验证:
·ΔP=(μv/K+ρβv²)δ
实测得β=1.15×10⁴m⁻¹,透气率8.5m³/(m²·min)

1.2.2脱硫系统强化设计
·喷淋层布置采用多相流模型优化:
·当覆盖率300%时,液滴-粉尘碰撞效率η=82.7%
较常规200%覆盖率提升11.4个百分点
·除雾器间距基于临界韦伯数确定:
·d_max=(We_cσ)/(ρ_gv_g²)=25.3mm→取25mm安全值
其中We_c=12(临界韦伯数),σ=72mN/m(表面张力)
2.核心技术创新
2.1电袋除尘器性能提升
·0.25MPa脉冲压力下:
o滤袋残余阻力800Pa(传统0.3MPa时为950Pa)
o滤袋寿命延长至5年(常规3年)
2.2多级脱硫除尘协同
2.2.1喷淋层配置优化
2.2.2除雾器性能验证
图3液滴粒径分布测试
·管式除雾器:
o50μm液滴去除率98.2%
o压损75Pa(设计值≤80Pa)
·屋脊式除雾器:
o末级出口D50=17.8μm
o表面接触角达125°(疏水纳米涂层)
3.工程应用验证
3.1660MW机组运行测试
3.2技术经济分析
经济性指标:
·投资回收期:3.2年(较湿电除尘缩短42%)
·年维护成本:85万元(传统方案120万元)
4.结论与展望
1.技术创新:
o建立电袋-脱硫协同控制模型,实现系统总除尘效率≥99.92%
o开发旋流强化型管式除雾器
o创新疏水纳米涂层技术,接触角提升至125°
2.应用价值:
o烟囱排放浓度稳定在1.3mg/Nm³以下
o较SCR+WFGD路线,能耗降低15.6%
o适用于含灰量>20%的高灰份煤种
3.未来研究方向:
o高盐分烟气条件下的材料腐蚀防护
o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调控系统开发
o与碳捕集技术的协同集成方案
参考文献
[1]《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手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
[2]张明远《电袋复合除尘器流场优化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23,43(2): 456-465
[3] Zhang Y. Advanced dust removal in coal-fired plants[J]. Energy, 2022.
[4]王五.燃煤细颗粒物控制技术[M].科学出版社,2023.
[5]EPA. Air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Handbook[R].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