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分布式新能源接入下的电能质量调控与优化控制
靳建文
山东鲁华水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身份证:372926198112048119
引言
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光伏、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具有清洁、灵活和环境友好的特征,但其出力随机性和间歇性明显,与传统电网的稳定性要求存在矛盾。当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后,传统以火电为主的调节方式难以满足电能质量的精细化需求,电网的安全与可靠性受到挑战。电能质量作为衡量电力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涵盖电压、频率、谐波、波动等多个方面,直接关系到电力设备运行寿命、工业生产安全和用户用电体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电能质量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多数集中于单一问题的解决,对多问题并存条件下的系统化优化探索不足。本文将基于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运行特性,系统分析电能质量问题的形成机理,探讨关键调控技术,并提出优化控制路径,以期为新能源友好并网提供实践参考。
1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机理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其出力特性与逆变器控制方式。光伏发电受日照强度和气象条件影响,出力呈现昼夜周期性和短时波动,容易导致电压水平的快速升降;风力发电受风速不稳定性制约,表现为较强的随机性,常引发电压闪变和系统波动。新能源普遍采用电力电子逆变器并网,虽然具有灵活调节的优点,但也成为谐波畸变的重要来源,影响电网电压波形的正弦性。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情况下,传统同步发电机提供的系统惯量不足,使电网频率稳定性下降,在遭遇突发扰动时更容易出现频率偏移。并网过程中,电压暂降和短时冲击问题突出,对电能质量带来额外压力。
2 分布式新能源并网条件下电能质量调控的关键技术
2.1 基于电压支撑与无功补偿的调控机制
电压稳定是电能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分布式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导致局部电压水平频繁波动,尤其在负荷集中区和末端配电网中表现更为明显。无功功率在电压支撑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传统方法依赖于 SVC、STATCOM 等无功补偿装置,通过动态调整无功功率实现电压稳定。随着新能源逆变器技术的发展,逆变器已具备无功调节功能,可以在并网过程中通过电压下垂控制实现电压快速支撑。在分布式场景下,合理配置“就地补偿+集中支撑”相结合的无功补偿方式,能够缓解局部电压不稳与系统电压偏移的矛盾,形成多层次协同的电压调控机制。
2.2 针对谐波抑制与频率调节的综合技术手段
新能源逆变器在并网时会引入高次谐波,造成电压波形畸变,严重时可能影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针对谐波污染,常见方法包括有源电力滤波器、混合滤波装置等,可实现对特定频率段的有效抑制。另一方面,新能源接入削弱了系统惯量,导致频率稳定性下降。为此,虚拟同步机控制与下垂控制成为重要手段,通过模拟传统同步机特性或引入频率功率特性关系,实现对电网频率的有效支撑。谐波抑制与频率调节本质上均与逆变控制策略密切相关,若能实现两者的耦合优化,将显著提升电能质量整体水平。
2.3 面向多源协调的电能质量监测与调度技术
电能质量问题具有动态性和区域性特征,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与调度体系。在线监测平台能够对电压、频率、谐波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并通过大数据与智能算法进行异常识别与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分布式电源、储能与可控负荷的协调调度机制,实现多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通过储能系统在低谷充电、高峰放电,配合分布式电源出力调节,可有效削弱电能质量波动。监测与调度一体化的技术路径,有助于提升电网运行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3 电能质量优化控制的系统路径与实践模式
3.1 基于智能控制算法的电能质量优化模型构建
在新能源大规模接入背景下,电能质量问题呈现多维度耦合特征,传统的单一控制方法已难以适应复杂电网环境。智能控制算法的引入为电能质量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模糊控制能够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对电压和频率进行模糊推理,实现动态自适应调节;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等群体智能方法可以在多目标、多约束的条件下快速搜索最优解,为构建综合优化模型奠定基础。近年来,深度强化学习也逐步应用于电能质量控制中,通过不断迭代学习实现优化策略的自我进化。基于这些算法构建的优化模型,不仅能够综合考虑电压支撑、频率调节和谐波抑制,还能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自适应调整,提升系统整体的稳健性与灵活性。
3.2 融合储能与柔性电网的优化调控手段
储能系统以其快速响应和双向调节特性,成为电能质量优化的重要工具。在新能源出力剧烈波动时,储能能够在毫秒级别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减轻电网的调节压力。同时,储能还可以通过削峰填谷方式改善电网运行曲线,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和配电网柔性开关设备,则在电网潮流调节和故障隔离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柔性电网具备动态切换潮流和快速恢复能力,能够在电能质量异常发生时进行自适应重构,缩短扰动持续时间。储能与柔性电网的深度结合,形成了“储能—柔性”一体化的优化调控手段,既能缓解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能质量冲击,又能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与容错性。
3.3 多场景应用下的工程实践与模式创新
电能质量优化控制的有效性还需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得到验证和推广。在城市配电网中,新能源出力与用电负荷叠加引发的电能质量波动频繁,通过建设电能质量监测平台并配置储能装置,能够实现电压波动的快速抑制,改善用户用电体验。在工业园区微电网中,电能质量问题不仅影响设备安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通过构建“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管理”的模式,结合智能调度平台,实现了用电成本优化与电能质量双重提升。在农村新能源示范区,因电网结构相对薄弱,电能质量问题更为突出。当地通过多能互补(风光储一体化)与实时监测系统,建立了电能质量协同优化机制,显著提升了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结语:随着分布式新能源的广泛接入,电能质量问题成为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挑战。本文从理论机理出发,分析了新能源接入对电压、频率和谐波等方面的影响;在技术层面,提出了电压支撑、无功补偿、谐波抑制、频率调节以及监测调度等关键方法;在系统路径上,构建了智能控制算法模型,提出了储能与柔性电网的联合调控思路,并总结了多场景的实践经验。研究表明,智能化、柔性化和多元化的优化控制是未来提升电能质量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周凤华,王艳芹,张海宁,等.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异常监测方法研究[J].自动化仪表,2024, 45(3):74-77.
[2]崔芳芳,吕志林.新能源电能质量多扰动信号自动检测方法[J].电工技术, 2024(19):58-59.
[3]李传财.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3(12):0265-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