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激励与主体参与:激发数学学习热情的双路径探析
秦歆娇
湖南省长沙外国语学校 410006
一、引言
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基石角色,却也成为部分学生眼中的“畏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易使知识变得艰涩,学生陷入“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境地,缺乏内在热情与持久动力。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情感体验,认为学习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与态度建构的过程。因此,如何打破僵局,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已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教师的情感激励与课堂的主体参与模式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两把关键钥匙。
二、情感激励:构建积极安全的学习心理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和学生情绪的引导者。其情感投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1、微笑与期待:无声的心理暗示
教育首先是关系的建立。教师步入课堂时饱满的精神状态与真诚的微笑,能迅速传递积极信号,卸下学生的心理防御,营造“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持续向学生传递积极期望:“数学是有趣且可掌握的”、“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学好数学的潜力”。这种基于“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的心理暗示,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他们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努力。
2、正向反馈与公开表扬:强化成功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学生渴望被认可、被尊重。教师需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无论是解题思路的创新、还是学习态度的转变,都应及时给予具体、真诚的表扬。例如,公开表彰进步显著的学生,并重点肯定其努力的过程与方法而非仅仅看重结果,这能为其他学生树立可达成的榜样,形成“努力即被看见”的积极班级文化,激发全体学生的向上之心。
三、主体参与: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课堂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之时。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从“观众”变为“主角”,是激发内在热情的核心。
1、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
借鉴原文中的成功经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班级分为若干异质小组(G1~G9),设立明确的团队任务与竞赛规则。例如,在探究“同类项”概念时,开展“同类项接力赛”游戏,既考验个人理解,也强调团队协作与速度。引入积分制,对小组的讨论质量、板演成果、创新解法进行加分,每周评选优胜小组并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这种模式巧妙利用了中学生争强好胜、珍视集体荣誉的心理特征,将外部竞争转化为内在学习动力,使课堂充满活力。
2、学生主讲与“小老师”制度
大胆放手,创设学生展示的舞台。对于部分难度适中的例题或复习课,可鼓励学生提前准备,走上讲台扮演“小老师”,向同伴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则退居幕后,扮演追问者、补充者和总结者的角色。例如,在学生板演后,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这一步的依据是什么?”这个过程不仅深化了主讲者对知识的理解,极大地锻炼了其语言组织与逻辑表达能力,更对台下学生形成了极强的同伴示范效应,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让课堂成为思想交锋、智慧共享的场域。
四、实践反思与结论
情感激励与主体参与双路径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情感激励是“软环境”,为主体参与提供了安全感和勇气;主体参与是“硬操作”,为情感激励提供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在实践中,教师需注意:其一,情感激励需真诚而非形式化,避免过度表扬导致贬值;其二,小组合作需规则明确、监督到位,防止“搭便车”现象;其三,学生主讲需循序渐进,从简单问题开始,教师需提供必要的脚手架支持。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为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构建积极的情感氛围和设计有效的参与模式,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索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真正实现由外而内的、可持续的热情激发,践行陶行知先生“解放学生大脑和嘴巴”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 侯瑞鹤. 论教师期望效应的最优化[J]. 教育研究, 2004(11): 58-63.
[2] 王坦.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 教育研究, 2002(2): 68-72.
[3] 庞丽娟. 教师与儿童发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董兴建. 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J]. 教学研究, 2011(10):12.
[5] Deci, E. L., & 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4): 227–268.
[6] 毕蕊.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创造学生主体课堂[J]. 课改在线学术研究, 2012(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