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张玉霞
梁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272600
引言:在立德树人理念统领下,课程建设需要从校本化发展、情境创设、教师成长等关键维度展开,只有三者相互支撑、彼此贯通,方能构建出系统化、层级化以及可持续推进的德育课程体系。以下三方面实践路径正是当前教育改革语境下不可或缺的前进方向。
1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资源统筹利用
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学校在课程构建时超越简单移植统一模式,而是基于学生群体特点与地方文化土壤进行校本化开发。每所小学所处的地域不同,生源结构和家庭教育背景差异显著,若能结合社区文化、地域特色、学校传统来开发德育活动课程,便能提升学生切身体验与文化归属感。例如,沿海地区小学生可在渔业文化实践中学习劳动尊重精神,西部内陆地区学校则可以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或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特色德育活动,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校本化设计往往更能打动学生内心。
在课程统筹方面,学校既要重视内部教学资源,也要注重外部社会渠道。内部角度看,语文、道法、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情感与价值意蕴,若教师能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德育养分,便能使德育活动融入日常课堂,而不是割裂存在。外部角度看,社区组织、博物馆、公共服务机构乃至志愿服务团队,均是极好的资源支点,学校通过与这些机构共建课程,不仅能够拓展活动场域,也能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加深对责任与规则的理解。
校本课程建设还需有层级化设计,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循序渐进的德育主题。低年级阶段侧重规则意识、礼貌养成,中年级阶段侧重责任意识、合作精神,高年级阶段则逐步引入社会服务与国家责任的体验。在这种逐级递进结构下,学生既能在熟悉校园文化里形成日常行为习惯,又能在外部社会活动中得到价值拓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逐层深化。
2 情境创设与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探索
德育教育若仅限于教师说教和课堂讲解,则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形成情感认同。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情境创设和多样化活动方式来增强生动性与感染力。情境创设并不仅是形式装饰,而是通过模拟、体验和情感唤醒让学生进入真实问题情境,在活动与思考过程中内化价值观念。
在低年级活动中,可以利用故事剧场、生活模拟任务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种种道德困境以生动形象形式呈现,使学生在讨论、选择和体验环节获得初步价值感悟。例如可以设计“诚实商店”活动,让学生在模拟购物过程中自觉遵守诚信原则;也可开设“友谊小剧场”,让孩子们通过表演和交流理解合作的重要性。这些轻松易懂的活动能够为儿童积累情感体验,从而在生活中形成习惯。
随着年级提升,活动形式可以逐渐延展到多学科整合和社会实践。比如以环保为核心主题的系列活动,可以从课堂讨论环境问题延伸到校园垃圾分类实践,再结合社区环保宣传与公益服务,让学生逐渐领悟环境责任与公民意识。再如“校园小公民模拟议会”,让高年级学生以议题讨论、提案制定、规则遵循等角色体验,培养公共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这些情境不仅是活动形式延展,更是价值引领的深层建构。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还需注重多元化活动方式的组合与连续性,一方面要兼顾课堂内外,既可以有教师组织班级讨论,也可以有学生主导、同伴合作;另一方面要统筹艺术表演、体育运动、社区服务、科学探究等多种途径,通过不同领域的学习实践让德育价值不断叠加与渗透。如此一来,课程不再是单一学科中的附加部分,而是贯穿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机整体。
3 教师教育方法创新与专业素养提
立德树人能否落地,归根究底要看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教师既是活动设计者,也是情境创设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价值引领者。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方法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
一方面,教师应改变单一的灌输方式,尝试以启发性、探究性、互动性方法去引导学生。例如在组织活动讨论时,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所谓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交流分歧与价值碰撞中逐步形成自主判断,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道德认知与思考深化。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工具,将课堂活动与数字化资源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作品或互动平台扩展学生学习空间,使德育内容更加贴合生活现实,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仅限于教学方法,还包括德育理念、课程设计、行为示范等多维度。教师必须具备坚定价值信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榜样。为了达成这一点,学校应当建立系统培训与研修机制,使教师团队持续学习德育理论与课程开发方法,并通过观摩、研讨和案例分享不断提升专业修养。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实际班级教学或活动实施中不断反思与改进,让自身教学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教师角色的转变最终应实现三重意义:既是教育活动组织者,也是学生生活与成长的引导者,更是学校德育文化建构的参与者。只有在这种三重角色融汇下,教师才能真正具备引领学生立德树人的长久力量。
小学阶段德育活动课程建设既关乎儿童人格发展,也关乎教育系统落实现代化目标。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校本课程开发能让学校找到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路径,情境创设与多样化活动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真实体验,教师教育方法创新与专业素养提升则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一个以价值培育为核心、以内外资源统筹为保障、以活动过程为驱动的实践框架。
这种实践路径不仅为学生营造温润心灵的成长环境,也在学校层面推进了文化建设与制度完善,更在教育研究中展示出立德树人理念如何通过细致化课程设计得到切实落实。未来如果能够继续在课程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延伸、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更长远探索,那么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将会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与深化。
参考文献:
[1] 鲁明.关怀伦理学:德育课堂核心素养达成的路径探析[J].中国教师,2023(12):69-72
[2] 石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教学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2):6-7.
本文系济宁市 2024 年三名工作室教研专项课题,课题名称《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的研究》,主持人张玉霞,批准号JNMB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