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流试验的波形分析要点

作者

李晓玲 贺牧 杨文镪

昆明供电局 云南昆明 650000

1、波形特征识别的基础逻辑

1.1 分合闸过程中的典型电流波形结构

高压断路器在执行一次完整的分合闸动作过程中,其线圈电流波形往往呈现出高度规律性的变化形态。整个波形变化过程可依据电流的响应与机构的物理动作状态划分为若干典型阶段,常见的时间节点划分方式包括t0 至 t3,亦有更细化的划分至 t5。t0 时刻通常对应线圈开始通电,紧接着电流迅速上升至第一波峰(I1),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电感量尚未形成、磁路气隙最大时的初始通流状态。随着动铁心被吸合,磁路逐步闭合,电感上升引发电流迅速下降,进入 I2 波谷阶段。此时机构的机械动作正处于转换过程中,线圈负载从电气向机械能量转换。随着吸合动作接近完成,电感稳定,电流又逐步回升,达到第二峰值 I3。此时动作过程接近尾声,断路器机构进入闭锁或保持状态,直至 t3 电源切断,波形快速跌落归零。电流的每一次峰谷交替背后都隐含着机械结构与磁路条件的同步变化,构成了电流波形的基础节律。

1.2 电流波形的正常变化范围与影响因素

分合闸线圈电流波形虽具备结构性特征,但在不同的运行环境与设备条件下,其具体参数表现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来源于电气和结构双重因素。电压变化是影响电流波形的首要外因。当供电电压升高时,整体电流幅值随之增大,波形上升段陡峭,反之则延缓电流响应,使得峰值变缓、时间延长。此外,线圈回路的电阻变化也对波形形成构成干扰,尤其在接触不良或电缆老化等情况下,会表现出电流响应滞后、波谷值偏移等迹象。环境温度的变化间接改变线圈铜线的电阻特性,导致稳态电流出现波动。除电气因素外,断路器本体的制造结构同样带来显著影响。不同厂家设计的操动机构在铁心吸合行程、弹簧储能方式上各有差异,导致电感变化的节奏与波形节点的时间序列并不完全一致。同样地,三相操作中若发现某一相的电流曲线明显偏离其他两相,往往暗示该相在结构、接线或负载方面存在非均衡状态。这种不一致不一定意味着故障,但却需要引起测试人员足够关注。

2、电流波形异常反映的问题特征

2.1 电气因素引发的异常波形特征

电气系统中常见的微小波动与局部老化问题,往往会通过分合闸线圈的电流波形直接暴露出来。在实际运行中,当线圈与控制回路之间的接触电阻因螺栓松动、锈蚀或导线老化而升高时,整个电流响应曲线便会发生缓慢化的倾向。此时,I1 通常不再快速上升,而是呈现较为缓慢的坡度,波谷 I2 时间点也可能延后。同时,若供电电压波动较大,尤其是低电压下动作,线圈无法及时形成足够的磁吸力,导致整体动作迟缓,从而在波形中表现为峰谷值偏移,甚至波形不完整的情况也不罕见。再者,当线圈内部出现短路匝或者部分绝缘烧蚀问题时,其电感会出现畸变,直接破坏电流的线性响应关系。此类波形往往出现不规则的电流跳变或噪声信号,尤其在吸合中段常伴随局部波峰异常突起,反映了磁路的不稳定性。此外,一些断路器在长期运行后存在线圈滞后断电或继电保护响应不及时的情形,最终导致波形末尾收尾不干净,出现长时间电流滞留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被误解为机构卡滞,实际却源自控制信号的不准确释放。

2.2 机械结构故障所引发的波形异常

除电气因素外,波形的异常形态更深层次的根源常常隐藏在机械结构的变化之中。特别是在高频次操作或长时间未维护的断路器中,机构老化往往先于电气系统而表现为动作异样。例如,当铁心运动过程中出现卡涩、异物阻滞或润滑不良的情况时,电流波形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压缩,原本连续变化的电流在某一时间段出现“悬空”或短时停滞,随后因铁心重新运动而突发剧烈电流抖动。此类波动往往不规则,难以与正常波形模板对齐。另一方面,吸合或复位弹簧的疲劳损坏,亦会导致机械动能传递不足,从而在波形中形成动作未完成但电流已趋于平稳的反常现象。电流没有回落至典型波谷位置,而是在一个中间值上维持较长时间,这意味着机构未能完成完整行程。此外,吸合行程的结构变化,如螺栓松动导致位移变化,也会使得标准波形结构被“压缩”,例如 I2 提前结束,I3 延后出现,整段波形被拉长或缩短,失去了原有的节奏感。在这种状态下,仅凭单次试验无法准确判别真实问题,需结合动作时间与其他辅助信号进行同步分析。

3、波形试验的分析路径与判断逻辑

3.1 电流波形采集与测量技术流程

试验数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波形分析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因此在开展电流波形采集工作时,必须从源头控制各项采集参数。测量过程中常用的设备包括示波器、专用断路器分析仪等,其核心在于采样精度与触发灵敏度的合理设置。尤其在采样频率方面,应根据断路器动作持续时间选择适当的解析度,一般不少于 10kHz ,过低则无法精准还原电流变化细节,过高则增加数据冗余和后期处理难度。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时间同步机制的构建。应确保电流采样与机构动作信号之间严格对应,这样才能在分析过程中准确识别每一个时间节点的物理含义。在首次试验中,应建立断路器在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波形模型,这一模型既是日后判断的参考模板,也是一种健康运行状态的“指纹”存档。若无此步骤,后续每次试验都将缺乏参照系,难以形成趋势性判断。此外,连接方式、接线顺序、导线长度等细节也不容忽视,这些物理层面的误差往往在微幅信号中被放大,影响最终判断的精度。

3.2 波形分析的系统方法与判断标准

在波形分析过程中,建立一套系统化的判断逻辑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中较常采用的方法包括波形比对法、时间阈值判断法与电流幅值趋势追踪等。其中,波形比对法主要通过与历史健康记录或厂家提供的标准样本进行电流曲线对照,从整体形态判断动作过程是否完整,节点是否吻合。若某一阶段出现“漂移”或波形“变形”,可初步判定为异常状态的出现。而时间阈值法则更侧重于关键节点的时间窗设定,例如 t1、t2、t3 的响应是否在可容忍偏差范围内。此法对同步采样要求较高,但判断更为直接高效。在此基础上,电流幅值的判断则聚焦于 I1/I2/I3 三者之间的比例与趋势变化,若发现某次试验中波谷 I2 较正常偏高,则可能存在结构未复位完全的现象。此外,试验应具有重复性,每组试验应不少于两次,且每次数据变化范围应在统计容限内,若多次波形差异较大,则表明设备状态存在波动,应结合动作频率与运行工况进一步诊断。这种多维判断方式不仅提升了故障识别的准确性,也为进一步的数据智能化处理奠定了基础。

4、结语

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的电流波形,作为连接电气行为与机械动作之间的桥梁,不仅反映了操作机构的动态响应过程,也为状态评估与隐患识别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围绕波形的结构逻辑、异常特征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确立了基于关键电流节点与时间窗的判断思路。通过合理的采集流程与标准模型构建,可有效提升波形分析的精准度与实用性。未来,若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在线监测与智能算法,将有望推动断路器运维模式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逐步过渡,实现设备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王劭鹤,姜炯挺,蒋科若,等.基于角点定位的高压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 流特征提取及状态判别[J].浙江电力,2024,43(06):125-132.

[2]王从舸.高压断路器数据采集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4.

[3]唐立.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压断路器线圈电流信号数据增强研究[D].南华大学,2024.

[4]周广文.真空断路器分合闸线圈电流检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D].大连交通大学,2023.

[5]任西壁.基于分合闸线圈电流信号的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故障诊断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