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构造的矿产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朱学锋
哈密和鑫矿业有限公司 新疆哈密 839000
引言
21 世纪以来,找矿工作逐渐走向深部,深部矿体定位探测成为国际找矿预测学的科学前沿,同时也是矿床勘查及矿床学研究的主要难点与热点。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成矿预测理论和方法技术,如相似类比理论、地质异常致矿理论、矿床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基于地质构造的矿产预测模型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矿产预测模型,能够更精准地预测矿产分布,提高找矿成功率,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地质
区域地质是基于地质构造进行矿产预测的基础要素,涵盖了特定区域内岩石、地层、构造等多方面的地质特征。从岩石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岩石,如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的分布和特性与矿产的形成密切相关。岩浆岩可能携带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其侵入或喷发过程中,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沉积岩则能反映沉积环境,某些特定沉积环境有利于矿产的富集。
地层方面,地层的年代、层序和岩性组合等信息至关重要。不同年代的地层可能蕴含不同类型的矿产,地层的层序关系有助于判断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和构造演化过程。构造上,区域内的褶皱、断层等构造运动不仅控制着岩石和地层的分布,还影响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和聚集。褶皱可以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为矿产的沉淀提供场所;断层则是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通过对区域地质的详细研究,能够了解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识别可能的成矿地质背景,为后续基于地质构造的矿产预测模型构建提供关键的基础信息。
2、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是研究矿体形成和分布规律的重要领域,对于基于地质构造的矿产预测至关重要。从矿体特征来看,其形态复杂多样,有层状、脉状、透镜状等。层状矿体通常与沉积作用有关,分布较为稳定;脉状矿体则多受断裂等构造控制,延伸方向和规模变化较大。
矿石的类型和特征也是矿床地质的关键内容。矿石的矿物组成丰富,常见金属矿物如黄铜矿、方铅矿等,非金属矿物如石英、长石等。不同的矿物组合反映了不同的成矿环境和过程。例如,富含硫化物的矿石可能形成于还原环境。而矿化带的分布及规律是判断矿床潜力的重要依据。矿化带往往沿着特定的构造带或地质界面分布,与成矿流体的运移路径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矿化带的走向、长度、宽度以及矿化强度的变化,可以大致圈定矿体的可能范围。此外,矿床地质还需考虑围岩的性质和蚀变情况。围岩蚀变如硅化、绢云母化等常常是成矿作用的重要标志,能够为寻找矿体提供线索。对矿床地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构建矿产预测模型,提高找矿的准确性。
3、矿床成因与叠加成矿作用
矿床成因与叠加成矿作用是基于地质构造进行矿产预测的关键研究内容。矿床的形成往往与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地质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地质过程中,成矿物质在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迁移、富集,最终形成矿床。
岩浆活动是许多金属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携带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当岩浆冷却结晶时,这些成矿物质会在特定部位富集形成矿床。如斑岩型铜矿,就是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岩浆中的铜元素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附近沉淀富集。变质作用也能促使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在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过程中,原岩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组合和分布,形成新的矿床类型,如变质铁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则是指在同一地质体中,不同成矿期、不同成矿作用叠加在一起,使矿床的成因更加复杂。例如,早期形成的沉积矿床,后期又受到岩浆热液的改造,热液中的成矿物质叠加在早期矿床之上,增加了矿床的规模和品位。研究叠加成矿作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为矿产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4、矿产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
矿产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地质构造进行矿产预测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考虑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以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等多方面因素。
成矿地质体的确定是模型构建的基础。成矿地质体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和储存场所,通过对区域地质的研究,识别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地质体,如岩浆岩、沉积岩等。这些地质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能为成矿分析提供重要线索。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则控制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和聚集。成矿构造如褶皱、断层等,为成矿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和沉淀空间;成矿结构面作为不同地质体之间的界面,对成矿流体的流动和矿质沉淀有着重要影响。分析它们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有助于把握成矿的空间位置。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是识别成矿作用的直观依据。包括蚀变矿物组合、矿化类型等,这些标志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
综合以上要素,将成矿地质体的物质基础、成矿构造与结构面的控矿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指示意义相结合,构建出全面、准确的矿产预测地质模型,为后续的矿产预测和勘查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5、靶区确定及验证示范
在基于地质构造的矿产预测模型构建完成后,靶区确定及验证示范成为关键环节,它是检验模型有效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步骤。依据构建好的矿产预测模型,结合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等多方面信息,全面分析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量,圈定出具有较高成矿潜力的区域作为找矿靶区。在确定靶区时,充分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对靶区内的地质异常信息进行精细探测,进一步缩小找矿范围。
确定靶区后,需开展验证示范工作。首先进行实地地质调查,详细观察靶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特征,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同时,采集样品进行分析测试,检测样品中的元素含量、矿物成分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矿化现象。此外,还可采用钻探等手段,获取深部地质信息,直接验证地下是否存在矿体。通过验证示范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对矿产预测模型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后续的矿产勘查工作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结语
基于地质构造的矿产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是矿产勘查领域的重要探索。通过深入研究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剖析矿床成因与叠加成矿作用,精准确定靶区并验证示范,构建出科学有效的预测模型。此模型为找矿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提高了找矿效率和准确性。未来,应持续优化模型,结合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挖掘其潜力,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矿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地质构造在矿产预测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鹏大, 陈建平. 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J]. 地学前缘, 2018, 25(1):1 - 12.
[2] 肖克炎, 娄德波. 基于 GIS 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J]. 地质学报, 2019, 93(11):2795 - 2808.
[3] 毛先成, 刘磊. 基于机器学习的矿产资源预测方法及应用[J]. 地质与勘探,2021, 57(6): 1 - 11.
[4] 刘智铮. 地质大数据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与实践[J]. 中国金属通报, 2024,(5): 143 -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