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桥梁工程中的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徐永康

武汉交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63

摘要:随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桥梁工程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愈发受到关注。本文深入探讨桥梁工程中的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的目标、原则及方法,阐述先进的施工技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旨在为提升桥梁工程的整体性能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字:桥梁工程;结构优化;施工技术

引言

桥梁作为跨越障碍的关键工程设施,在交通运输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从早期简单的木桥、石桥到现代复杂多样的大型桥梁,桥梁工程的发展见证了人类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当今社会,对桥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对其安全性、耐久性、经济性以及美观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开展桥梁工程中的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桥梁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一)结构优化设计的目标

确保桥梁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设计使用年限内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组合,保障桥梁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满足桥梁各项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降低桥梁的建设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费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桥梁结构抵抗环境侵蚀、疲劳破坏等不利因素的能力,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减少因结构过早损坏而进行大规模维修或重建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二)结构优化设计的原则

优化设计方案应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下能够实现,确保设计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出现过于理想化而无法实施的情况。将桥梁结构视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考虑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不能仅仅对单个构件进行优化而忽视了整体性能。

(三)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

建立以结构造价、重量等为目标函数,以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为约束条件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规划算法求解得到最优设计方案。常用的数学规划算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在给定的设计空间内,通过改变材料的分布来优化结构的拓扑形式,寻找最佳的结构传力路径,使结构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达到重量最轻或材料消耗最少的目的。拓扑优化法在概念设计阶段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结构拓扑形式确定的基础上,对结构的边界形状进行优化,以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降低应力集中,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形状优化通常采用有限元分析与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方法。

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

(一)基础施工技术

通过钻孔设备在地基中钻出桩孔,然后下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形成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具有适应性强、施工噪音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桥梁工程中。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钻孔垂直度、泥浆性能、钢筋笼下放位置以及混凝土灌注质量等关键环节。预制桩是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先制作好,然后采用锤击、静压等方法将其沉入地基中。预制桩具有桩身质量易于控制、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对施工场地和设备要求较高。施工时要注意桩的吊运、锤击或静压过程中的参数控制,防止桩身损坏。扩大基础是将基础底面直接设置在地基上,通过扩大基础底面积来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扩大基础施工工艺相对简单,适用于浅层地基承载力较高的情况。

(二)上部结构施工技术

在桥位处搭设支架,安装模板,绑扎钢筋,然后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梁体结构。现浇法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结构形式和造型要求,但施工周期长、支架用量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的浇筑顺序、振捣质量以及支架的变形控制。将梁体在预制场预先制作好,然后运输到桥位处进行安装。预制安装法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易于控制等优点,但需要有较大的预制场地和相应的运输、吊装设备。安装过程中要确保梁体的安装精度和连接质量。将钢桥构件在工厂加工成节段,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拼装。节段拼装法施工速度快,对交通影响小,但对构件的加工精度和拼装工艺要求较高。施工时要采用合适的拼装设备和定位方法,确保节段之间的连接紧密、准确。将在地面拼装好的钢桥整体提升到设计位置。

(三)桥梁施工监测技术

通过在桥梁关键部位安装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情况,与设计计算值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异常应力,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确保结构安全。利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对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进行观测,包括梁体的挠度、墩台的沉降等。变形监测数据可以为施工控制提供依据,保证桥梁的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三、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应用案例

(一)工程概况

某城市跨江大桥,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跨径布置为(120+250+120)m。桥梁设计荷载为城市-A级,设计车速为60km/h。该桥所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江面宽阔,施工环境恶劣。

(二)结构优化设计

在概念设计阶段,运用拓扑优化方法对斜拉桥的索塔、主梁和斜拉索的布置形式进行优化分析。通过改变材料的分布,找到了较为合理的结构拓扑形式,使结构传力路径更加直接、明确,降低了结构自重,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能。对索塔的外形进行形状优化,采用了曲线形索塔设计,相比传统的直塔,曲线形索塔在受力性能上更加优越,能够有效减小索塔根部的弯矩,提高索塔的稳定性。同时,对主梁的截面形状进行优化,采用了流线型箱梁截面,降低了风阻系数,提高了桥梁的抗风性能。

(三)施工技术应用

主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为2.5m,桩长为80m。为确保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采用了旋挖钻机进行钻孔,严格控制泥浆比重和钻孔垂直度。在钢筋笼制作和下放过程中,采用了机械化加工和整体吊装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和钢筋笼的安装精度。混凝土灌注采用了导管法,确保了混凝土的灌注质量。主梁采用节段预制拼装施工方法。在预制场将主梁节段预制好后,通过驳船运输到桥位处,采用架桥机进行节段拼装。在节段拼装过程中,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节段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确保主梁的线形符合设计要求。斜拉索采用了平行钢丝斜拉索,在安装过程中,通过索力调整设备对斜拉索的索力进行精确控制,使主梁和索塔的受力状态符合设计预期。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施工监测系统。对应力、变形和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施工控制部门。施工控制部门根据监测数据和设计计算结果,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四)实施效果

通过采用结构优化设计与先进的施工技术相结合,该跨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经过检测,桥梁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结构安全可靠,外形美观。与传统设计和施工方法相比,该桥在建设成本上降低了约15%,施工周期缩短了约2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论

桥梁工程中的结构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合理的结构优化设计能够为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而先进的施工技术则是实现结构优化设计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采用先进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能够提高桥梁工程的质量、降低建设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提升桥梁的整体性能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任锦辉. 钢结构桥梁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 22 (13): 77-79.

[2]廖兆华, 向阳. 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在桥梁中的应用要素[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 (11): 120-122.

[3]李波, 张维. 可靠度的桥梁结构优化设计[J]. 智能城市, 2018, 4 (11):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