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下诚信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应用
费娜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 137000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大学生作为青年核心群体,其诚信品质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价值导向。当前校园内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诚信缺失问题突出,而部分高校诚信教育存在内容脱节、方式固化、缺乏长效机制等短板 [4]。聚焦医学职业伦理核心需求,打造 “食必信” 无人售货超市,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购物场景,为高校诚信育人提供新载体 [3]。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突破传统理论灌输范式,构建“场景化实践 + 理论引导”框架,填补医学类高校诚信教育专项研究空白 [1];
2.实践意义:验证场景化诚信教育可行性,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方案,推动诚信教育从“形式化”向“实效化” 转变 [3]。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多聚焦诚信教育宏观策略,针对无人售货超市等具体载体的研究较少,医学类院校职业诚信教育研究仍处起步阶段 [1];国外虽形成完善诚信教育机制,但因文化与体制差异难以直接适用,且缺乏场景化载体研究 [2]。
三、高校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一)主要方式与问题
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约束是主流方式,但存在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如医学类院校未充分融入职业伦理)、方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实践载体不足等问题 [3]
(二)白城医专学生诚信现状
85.2% 学生认可诚信重要性,但 14.8% 认为“无所谓”, 31.6% 存在学术失信行为;“食必信”超市参与度显示, 95.1% 学生主动足额付款, 88.7% 认为能增强诚信意识 [3]。
四、“食必信”超市诚信育人机制
(一)运营模式
采用“无人监管、自主购物、自助付款”模式,后勤统一采购商品,盈利用于诚信教育活动,形成“运营-盈利 - 再投入”循环 [2]
(二)育人机制
1.自我约束: 79.3% 学生因 “担心失信被发现” 主动付款;
2. 社会监督:公共场景互动与监控设备形成监督压力;3.行为强化:宣传诚信典型,私下引导失信学生;
4. 价值认同: 83.6% 学生通过购物深化对诚信的理解 [1][3]。
(三)优劣势
优势:场景化、自主性强、成本低、契合医学伦理;
不足:覆盖面有限、缺乏长期跟踪、与其他教育方式融合不足 [1]。
五、“三全育人”导向下诚信育人新模式构建
构建“实践载体+理论教学+制度约 + 文化熏陶”四位一体模式:
1.实践载体:拓展超市点位,建诚信实践基地,开展医学特色诚信活动;
2.理论教学:在《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融入诚信内容,用新媒体创新
教学;
3.制度约束:建学生信用档案,完善奖惩机制;
4.文化熏陶:打造诚信文化阵地,开展“诚信文化节”[1][3][5]。
六、保障措施
含组织(成立领导小组)、资源(纳入经费预算)、制度(制定管理办法)、技术(开发信用管理系统)四方面保障 [2][5]。
七、研究成果与展望
(一)成果
1.理论:完成研究报告,发表 2 篇省级论文;
2.实践:超市收款差异率从 4.9% 降至 1.2% ,学生诚信环境满意度达90.5%[3] 。
(二)展望
扩大研究范围,开展长期跟踪,推广新模式,完善信用档案 [5]。
八、结论
“食必信”超市为高校诚信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四位一体新模式可实现诚信教育场景化、系统化,助力“三全育人” 落地 [2]。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新时代高校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生信用评价标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 医学伦理学会。医疗卫生行业诚信建设规范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诚信教育的指导意见 [Z]. 2022.
[5] 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校诚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 [Z]. 2023.
课题:吉林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 高校诚信育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食必信无人售货超市为例 课题标号:XCYHZW20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