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实施整本书阅读计划
李海娟
甘肃省正宁县永正镇纪村小学 745303
一、引言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阅读整本书,这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对如何实施阅读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更深更广层次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重要作用意义。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明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关于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阐释:“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不仅是阅读经典作品,还要与人交流分享阅读心得体会。
整本书阅读理念是由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并倡导执行的,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阅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先生认为“对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教养,即养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叶先生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小学生阅读整本书,是培养提高他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本途径与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板块,设置了“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学习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求实施整本书阅读方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整本书阅读,是对叶圣陶先生关于整本书阅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理念先进,对整本书阅读的整体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实践性可操作性特征突出。
2.整体把握小学语文课程对整本书阅读的设计规划
(1)关于阅读数量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关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总量,在字数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1--2 年级在5 万字以上;3--4 年级在40 万字以上;5--6 年级在100 万字以上。六年累计起来,在145 万字以上。在强调课外阅读总量的同时,对每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也有明确要求。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量增加,阅读量也应随之增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就要抓好识字写字教学工作,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要依靠识字写字的坚实基础。课外阅读总量随着年级段的升级也在递增,符合学生年龄段学段特点。其中的第三学段,平均每学期课外读量在50 万字以上。如何高效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完成。
(2)搭建“快乐读书吧”课内外阅读平台,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人教版小学语文12 册语文教材中均安排设置了“快乐读书吧”,带动了学生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常态化,也为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方案。每个学期的阅读主题明确,推荐的阅读书籍适合学生阅读。在小学六年12 学期内,如果学校、班级和家庭能够按计划落实各阶段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六年的阅读目标肯定能够如期实现。

这份计划安排表呈现的特点:一是课外阅读作品种类繁多,满足了小学生阅读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二是课外阅读从培养习惯开始,阅读内容及要求呈现阶梯式分布,螺旋式上升特点。三是依据学段特点,学生兴趣安排阅读主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
阅读整本书,其价值意义是多层面的。实施整本书阅读,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小学生从小爱读书,读好书,对他们的习惯养成,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等都具有现实意义;阅读整本书,能够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世界,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阅读整本书,能够让小学生开拓视野,感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形成健全人格。
三、县域范围整本书阅读实施现状与成因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以及“双减”政策的宣传落实,小学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情况是整本书阅读活动推进缓慢,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比较远,如每学期的阅读量从未达标,阅读活动很少,图书资源短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等等。
1.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县域范围内小
学办学规模,质量存在差异。县城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办学规模较大,学校图书资源丰富,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能够保证整本书阅读计划的实施。地处乡村的众多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学校图书资源短缺,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借阅的需要。学校管理制度也不健全,整本书阅读没有列入议事日程。是否阅读整本书,是否实施整本书阅读计划,全凭语文老师的思想认识与责任心。
2.家庭层面:家长文化水平层次不齐,部分家长对整本书阅读
缺乏全面科学地理解与把握。在干部职工家庭,家长一般重视整本书阅读,能够支持学校或班级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在农民家庭,许多家长思想还局限在“应试教育”范围,认为学好语文课本就行了,读整本书无关紧要;子女需要购买课外书籍,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家庭环境下阅读整本书几乎成为纸上谈兵。整本书阅读计划全凭学校如何去实施。
3.社会层面:许多乡村缺乏可供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资源环境。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某乡镇的图书资源环境进行了调查。某乡镇的12 家农家书屋,可供小学生阅读的书籍种类占不到 12% ,数量也极其有限,尤其是可供学生阅读的时间根本得不到保障,服务意识态度不能令人满意。地处乡镇位置的 4 家超市里面没有销售书籍的货架,也谈不上提供阅读机会。仅有的一处“新华书店”门店,长期处于关门状态,没有销售的阅读类书籍,只是负责发放每学期的教材。街道上的 2 家个体书店,以经营文具和教辅资料为主,学生想要的课外阅读书籍寥寥无几。
4.教师层面: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对整本书阅读重要性认识不
足,缺乏具体行动。一部分乡村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缺乏科学认知,自己也不读书,对落实新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熟视无睹,认为教好语文教材就完事大吉,对如何推进整本书阅读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5.学生层面:47%的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较差,阅读书籍的数量偏
少课外阅读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有效完成课外阅读任务。笔者所在课题组对 3--6 年级的小学生的课外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 47%的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这部分学生当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其中的大多数。在隔代监管的情况下,祖辈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对晚辈疏于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在家庭环境下没有得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完全依赖于学校培养。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推进整本书阅读的途径与方
1.“双减”政策的实施利于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总量减少,负担减轻,提质增效,这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该《意见》还要求“科学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家校协同“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双减”政策的实施,长期困扰小学生的机械性、重复性、无效性作业得到明显减少或消除,让学生能够腾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此其一;其二,“双减”政策对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提出了明确要求,利于学生纠正贪玩游戏,伤害身体,荒废学业等不良现象,为创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学校要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阅读活动。
开展阅读活动是课后服务的内容之一。“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开展课后服务,教师要发挥专业特长,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分享交流阅读心得,利于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有助于落实整本书阅读计划。
3.完善管理制度,形成激励机制,是确保整本书阅读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规定十分明确;“双减”政策的落实,为推进整本书阅读扫清了障碍。学校、家庭和班级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计划,更好地提升整本书阅读质量,一个重要前提是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为整本书阅读计划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许多学校在校园宣传栏里张贴“打造书香校园”宣传标语,但在落实环节缺少制度保障,所谓的“打造书香校园”成了一句口号。要改变现状,要从思想和行动开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和家长,要走出“应试教育怪圈”,淡化“唯分数”观念,纠正读书功利化倾向。
从学校层面讲,要把新课程标准关于提升阅读素养的理念融入到制度建设之中,给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创造环境和条件。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调研活动中,对部分学校制定的《小学生阅读活动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对教师在课堂活动,课后服务活动,指导家长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也有考核细则,反映出学校重视,教师落实有方,考核评价全面合理的特点。合理有效的阅读制度,调动了广大师生阅读的积极性。
搭建丰富多彩的阅读平台,助推阅读活动的开展。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多措并举,保证了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开设名著阅读课程,按计划阅读各学段的作品,开展阅读汇报交流活动,评选阅读之星;班级布置图书角,便于学生随时翻阅;倡导师生一起读名著活动,师生之间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培训指导家长,实施亲子阅读计划;学校、家庭都要添置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弥补图书资源短缺的不足,等等。
从教师层面讲,尤其是语文老师或班主任,要做读书的模范,给学生做表率,引导小学生热爱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教师不读书,还要指导学生读书,或者要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心得,其情境其效果可想而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因次,教师要改变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多写心得体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素质提高了,开展阅读指导活动就会得心应手。
4.重视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实施整本书阅读计划的基础。
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阅读整本书,需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缺乏兴趣,读书活动无法开展。
因此,在实施整本书阅读计划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手段,激励学生读书,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时,以生动的语言,讲解书中动人的情节,点评主要人物的形象,表达自己读书的感悟等,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班级评选读书标兵,让他们为全班同学分享读书心得,带动影响其他同学投入阅读活动。家长参与阅读活动,向孩子介绍作品内容,陪伴孩子阅读整本书等。
朱熹提出的读书“三到”观点:眼到、口到、心到。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好习惯,在信息时代仍具有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笔到”,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倡导摘抄优美词句或片段,是进行语言积累与理解感悟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根据学段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读书的习惯要逐步培养,如,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倡导学生写读后感,提升阅读鉴赏水平。
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小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为整本书阅读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效时空。遵循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革除阅读教学弊端,以提升阅读素养为目标,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落实整本书阅读计划,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整本书阅读课程构建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874
附: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2]徐迎梅.叶圣陶教育思想下整本书“阅读环境”建设的实践研究[J]课堂内外.2024.03.
[3]郑国民 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0
作者简介:李海娟,女,汉族,1987 年4 月,甘肃省正宁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甘肃省正宁县北辰小学;从事工作: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