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在自主游戏中的多元运用与幼儿创造力培养
刘畅
重庆市开州区云麓幼儿园 405400
引言
在当代学前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化学习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途径。自主游戏作为幼儿主动建构经验、表达内在思维的重要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水平。
一、自主游戏中自然材料的多元运用路径
(一)材料组合与结构创造的动态实践
在自主游戏情境中,幼儿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往往始于自由探索,继而发展为有目的的组合与建构。不同于积木等标准化材料的固定拼接方式,自然材料的不规则形态迫使幼儿在搭建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例如,用石块堆叠“城堡”时需考虑重心分布,用树枝搭建“鸟巢”时需解决连接稳定性问题。这种非线性的建构过程充满试错与修正,促使幼儿在操作中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与空间推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材料的多样性支持跨类别组合:将树叶铺作“地毯”,用松果点缀“花园”,以沙土填充“河道”,形成复合式场景。这种跨材质的整合行为体现幼儿对整体情境的统筹规划能力。在反复尝试中,幼儿逐渐掌握材料间的互补关系,如利用泥土的黏性固定树枝,用石子压住易被风吹走的叶片。此类动态实践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在无形中培育工程思维的雏形,即通过材料特性与结构设计的匹配实现功能目标。
(二)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的意义拓展
自然材料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介入,显著提升了情境的真实性与想象的深度。当幼儿使用真实树叶作为“食材”、石子作为“钱币”、树皮作为“信纸”时,游戏情境从符号化象征转向具象化体验。这种基于真实物的模拟增强了角色代入感,使幼儿更投入于情节发展与角色互动。例如,在“森林小屋”游戏中,用松果制作“药剂”、用树枝搭建“围栏”,不仅丰富了游戏细节,更激发了叙事创造力。幼儿需为每种材料赋予功能逻辑,如“这种叶子能治病”“这块石头是守护符”,从而构建自洽的游戏规则体系。在此过程中,语言表达、社会协商与情节设计能力同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材料的有限性与不可复制性促使幼儿在资源分配中进行创造性协商,如轮流使用稀有材料、发明替代方案等,这些社会性互动进一步拓展了创造力的表现维度。
(三)艺术表达与审美建构的个性化呈现
自然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天然的艺术创作媒介,支持其在色彩、形态、纹理层面进行个性化表达。在拼贴、排列、拓印等活动中,幼儿依据审美直觉对材料进行选择与组织。一片金黄的银杏叶、一块灰白的石板、几粒深褐的橡子,构成天然的调色盘与造型元素。幼儿在平面构图或立体装置中探索对称、节奏、对比等美学原则,尽管其意识尚不明确,但操作过程已体现对视觉平衡的本能追求。
二、自然材料支持下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生成机制
(一)感官驱动下的创造性思维启动
感官体验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首要通道,而自然材料以其多模态刺激特性,成为激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触发器。当幼儿触摸湿润的泥土时,触觉信号不仅传递物理信息,更可能引发“泥巴蛋糕”“地下隧道”等联想;嗅闻松针的清香,可能激发“森林精灵居所”的想象。这种由感官输入引发的联想链,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初始动力。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多感官同步刺激能增强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密度,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在自然材料操作中,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的协同作用,使幼儿在具身认知中建立跨模态的心理表征。例如,听到石子滚落沙地的声音,结合视觉上的轨迹变化,可能催生“小河流动”的隐喻性理解。
(二)开放性材料与发散性行为的互构关系
自然材料的非预设性与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之间存在显著的互构关系。一方面,材料的开放性为发散行为提供物质基础:同一片树叶可作“船”“帽”“货币”或“地图”,其功能边界由幼儿即时意图决定。这种无限可能性鼓励幼儿突破常规思维定式,尝试非常规用途。另一方面,幼儿在探索中不断拓展材料的使用方式,反过来强化了材料的开放属性。例如,发现泥土可塑形后,幼儿可能尝试用其制作“陶器”“雕塑”或“陷阱”,每一次新用法都丰富了材料的意义网络。这种“材料—行为”的正向循环,形成创造性发展的自增强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发散性不仅体现在功能创新上,还包括组合方式、使用顺序与协作模式的多样化。当多个幼儿共同使用自然材料时,个体发散行为通过社会互动产生聚合效应,催生更复杂的创造性成果。因此,自然材料不仅是创造的工具,更是催化创造性社会互动的媒介。
(三)环境支持与创造性潜能的转化条件
自然材料的创造性价值并非自动实现,其潜能转化高度依赖教育环境的支持。空间布局、材料投放方式、教师回应策略等均构成关键影响因素。开放、灵活的游戏空间允许幼儿自由移动与大规模建构,避免因空间限制抑制创意表达。材料的分类与呈现方式亦至关重要:将自然材料按类型分区存放,既便于幼儿自主选择,又暗示组合可能性;不定期更新材料种类可维持探索新鲜感。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需在“支持者”与“观察者”间保持平衡:过度干预会抑制自主性,完全放任则可能错失发展契机。有效的支持表现为提供适时提问(如“你想用这些石子做什么?”)、引入新元素(如加入麻绳拓展连接方式)、记录并反馈创造性行为,从而帮助幼儿深化思维过程。此外,建立尊重原创、包容试错的文化氛围,使幼儿敢于冒险与表达,是创造性潜能得以持续释放的深层保障。
结论
将自然材料系统融入自主游戏,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教育哲学的回归——回归儿童与自然的本源联系,回归创造源于生活体验的本质规律,为幼儿期创造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幼儿园美工区幼儿自主游戏的教师支持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5,(10):47-49.
[2] 陈 真 . 亲 自 然 视 角 下 幼 儿 户 外 自 主 游 戏 的 探 索 [J]. 家长,2024,(14):173-175.
[3]周显慧.基于自然材料的生成课程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现象学研究[D].鲁东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