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健全落实高校师生党员作用发挥机制研究

作者

苏鹏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都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国家就会很有力量,我们人民就会很有力量,党的执政基础就能坚如磐石。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优化和实践创新,充分激发高校师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推动高校师生党员在各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1 高校师生党员作用发挥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核心在于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而这一使命的落地见效,离不开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坚定办学方向到贯彻党的决策部署,师生党员是政策落地的“排头兵”——教师党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学生党员主动传播党的理论主张,成为连接党组织与广大学生的“桥梁纽带”。作为育人育才的“领航者”,教师党员以师德师风为标杆,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中践行初心;作为师生群体的“服务者”,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权益保障,将党组织的关怀传递到校园每个角落。可以说,师生党员的主动作为,让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从“宏观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为办学治校筑牢政治根基。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强化,同样需要师生党员作为“主力军”推动落实。在教研团队、班级课堂、学生社团等基层单元建强党组织,师生党员是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教师党员牵头组建党支部,将党的领导嵌入教学科研各环节;学生党员在班级、社团中主动承担组织工作,协助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让党组织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严格组织规范提升办学水平的过程中,师生党员更是“示范者”:教师党员带头遵守组织生活制度,以严谨作风带动支部建设提质增效;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组织建设流程优化,结合青年需求提出创新建议,让党组织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正是师生党员的深度参与,让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无论是政治功能的彰显,还是组织功能的落地,都离不开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师生党员是党组织与广大师生之间的桥梁纽带,在贯彻党的决定时,要带头学习领会、积极宣传解读,成为政策落地的“先行者”;在育人育才过程中,教师党员要立足三尺讲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学生党员要在学风建设、志愿服务中以身作则,成为品德修养的“示范者”;在服务师生、推动改革中,师生党员要主动担当作为,倾听师生诉求、参与攻坚破难,成为服务发展的“践行者”。只有充分激发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为高校党组织功能的全面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 高校师生党员作用发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高校师生党员作用发挥的现状

从整体来看,高校师生党员在立德树人、教学科研、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部分突出问题,呈现“整体有效、局部不足”的特点。

在教师党员层面,多数教师党员能坚守教学一线,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在科研攻关中主动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成为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例如,不少高校教师党员牵头组建科研团队,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卡脖子”难题,同时积极参与学生思政工作,担任班主任或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但也有部分教师党员存在“重业务、轻党性”倾向:有的将党员身份视为“政治标签”,参与组织生活时态度敷衍,对党的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表率作用不足,存在教学敷衍、科研浮躁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学生党员层面,大部分学生党员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业成绩、志愿服务、校园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同学中的“榜样力量”。他们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社区支教、理论宣讲等活动,协助党组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凝聚青年学生群体。然而,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积极、入党后松懈”的现象:有的入党后放松自我要求,学业成绩下滑,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有的将党员身份当作就业“加分项”,服务同学、奉献集体的意识淡薄,在面对利益冲突时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未能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

2.2 高校师生党员作用发挥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思想认识层面: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温差”

部分师生党员对党的理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深入性,存在“被动学习”“应付学习”的情况。一方面,高校理论学习形式较为单一,多以“读文件、念报告”为主,未能结合师生实际需求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师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部分师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责任感认识不足,教师党员未能将“教书育人”与“党性修养”有机结合,学生党员对“党员义务”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从根本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进而影响作用发挥的主动性。

(二)机制建设层面:激励与监督体系存在“短板”

当前高校对师生党员作用发挥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的评价与奖励措施。在教师党员评价中,多数高校仍以“科研成果、教学业绩”为核心指标,对党员参与思政工作、组织建设的贡献缺乏量化考核,导致部分教师党员忽视党性实践;在学生党员管理中,虽有日常考核制度,但考核内容多聚焦“行为规范”,对服务同学、引领思想的成效缺乏科学评估,难以有效激励学生党员主动作为。同时,监督机制对师生党员作用发挥不足的情况缺乏及时提醒和纠正,未能形成“能者上、庸者让”的良好氛围。

(三)环境影响层面:多元思潮与现实压力带来“冲击”

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师生党员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有的教师党员受功利主义影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能带来“短期利益”的科研项目或社会兼职中,忽视党员的责任担当;有的学生党员受“精致利己主义”思潮影响,将入党视为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手段,缺乏奉献精神。此外,现实压力也制约了作用发挥:教师党员面临教学科研任务重、职称评定竞争激烈等压力,难以兼顾党建工作;学生党员面临学业压力、就业焦虑等问题,参与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3 增强高校师生党员作用发挥的实践向度

3.1 高校教师党员作用发挥路径研究(1)依托教师党支部设置推动教师党员作用发挥

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需紧扣中心工作,以此为抓手创新支部设置模式。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可整合相近课程资源组建“课程思政”研发党支部,深挖各学科育人元素,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聚焦科学研究任务,在长期攻关的重大项目组、课题组中设立党支部,凝聚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题,以党建赋能科研创新;立足社会服务职能,在各类服务项目中搭建党支部,依托专业优势延伸育人链条,让服务实践成为践行育人初心的载体;着眼文化传承创新,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党支部,深化文化自信理论阐释与实践传承。在此基础上,需精准选拔“双带头人”担任支部书记,优先选用在对应中心工作中成果突出、威望较高的党员教师,确保支部书记既能引领业务发展,又能扛起党建责任,切实提升党支部凝聚力与战斗力。

(2)找准支部工作与系室中心工作的结合点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切实找准支部工作与系室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教师党员作为关键力量,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遵循,主动将支部工作要求融入系室教学、科研等核心任务。一方面,要严格对标师德师风要求,常态化开展自我检视:聚焦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传递正确价值观、教材选用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教学活动是否契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坚决杜绝意识形态偏差。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理论为教学指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融入课程设计,用真理力量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让支部工作成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上,确保系室工作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筑牢高校育人阵地的政治根基。

(3)构建教师党员参与系室中心工作的制度体系

健全高校教师党员参与学院重大问题决策的机制,需从参与渠道与考评保障两方面发力。在决策参与上,可探索教师党支部书记列席院(系)级党组织会议,让基层党员声音直达决策层;同时确立教师党支部书记与学科负责人定期联络协商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同频共振,确保决策兼顾党建需求与业务实际。考评机制建设是关键支撑,要制定明确标准与规范流程,全面梳理各环节职责交叉点,彻底杜绝管理死角,保障规章制度执行不打折扣、不跑偏。更需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评成效与支部建设、个人发展挂钩,以科学考评倒逼机制落地,切实提升教师党员在学院决策中的参与度与实效性。

3.2 高校学生党员发挥作用路径研究

一是结构向度。党的基层组织从结构向度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需抓好两方面。一方面,要优化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重点向特色领域及以往工作薄弱环节延伸,消除组织覆盖盲区。另一方面,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责任体系与工作机制,依党章落实各项职责,让基层党组织规范高效运转,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党的基层组织根基。

二是能力向度。学生党支部的活力源于每一位学生党员,党员个体与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党组织功能增强的根本支撑。对党的基层组织而言,强化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必须从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全链条发力。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抓手,通过系统学习、专题研讨、实践研学等方式,推动学生党员学深悟透理论精髓,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让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与行动自觉。同时,严格党员发展标准、细化教育培养方案、完善日常管理制度,以规范化建设打造高质量学生党员队伍,切实提升学生党员服务同学、引领思想、担当作为的素质能力,为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夯实人才基础。

三是行为向度。党的基层组织从行为向度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关键在于以纪律、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党员行为。首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抓实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通过常态化纪律教育、严格日常行为管理、精准化监督提醒,引导学生党员筑牢思想防线,努力达成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标准。同时,需着力激发学生党员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建立健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与保护机制——对积极履职、勇于奉献的党员给予肯定与表彰,为敢于担当的党员撑腰鼓劲,让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学生党员成为中坚力量,以个体行为的正向聚合,切实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与组织凝聚力。

健全师生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是强化高校党建的关键举措。对党组织而言,能激活基层组织活力,让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落到实处,筑牢党在高校的执政根基;对育人工作而言,可推动教师党员以师德为范、学生党员以行动为标,形成“教”“学”互促的育人氛围,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高校发展而言,能凝聚师生智慧与力量,将党员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科研攻关、校园治理的动力,为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 年度党建研究会项目《健全落实高校师生党员作用发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5DJ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方中书.新时代增强高校院系党组织组织功能的内涵探讨、现状探究与路径探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5,(03):96-100.

[2] 刘海燕 . 高职 院校基 层党组 织和党员 作用发 挥满意 度研究[J]. 人 生与伴侣,2024,(47):33-35.

[3]郭晓永.在数学建模中发挥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21):116-117+120.

[4]陈战辉,吴少敏,黄蓬亮.民办高校教师党支部发挥作用相关问题研究[J].吉林教 育,2023,(11):12-14.

[5]王耀萱,李金蔚,王静,等.做实党员教育管理监督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J].石油组织人事, 2023(11).

作者简介:苏鹏源(1990- ),男,讲师,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