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IPP 模型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困境分析与体系优化研究

作者

王瑞雪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262500

引言

CIPP 模式作为一种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其涵盖了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部分,相较于传统评价模式而言更具全面性与决策导向性等特点,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可以形成覆盖教学全流程的闭环评价体系,全面反应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动态调整中强化思政教学效果。为此,在实际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主动引入CIPP评价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导向作用,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CIPP 模型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困境

(一)过程评价的片面化

当前高职思政教学评价中,更多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很容易忽略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如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程度、课堂氛围等关注度不足,使得实际过程评价流于形式,此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导致最终评价结果片面化,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无法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思政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举止等并非体现在教学完成后,通常是在学生日常的讨论、学习或实践中慢慢展现出来。教师若未能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就难以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亦无法精准评估教学效果,未能发现实际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难以为学生带来针对性的指导与引导,很难达到预期思政育人目标。

(二)结果评价中反馈实效性不佳

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教师认识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中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然而,在思政教学评价中,可能存在结果反馈不足的现象,仅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师评估等行政目的,未能切实发挥评价结果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致使思政教学评价实际效果欠佳。其一,评价结果反馈过于笼统。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许多院校在教学评价中未能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循环,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分析不透彻,给出的评价结果反馈缺乏具体的改进与完善措施,使得教师难以针对教学中的具体环节进行调整与反思,直接限制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二,评价结果应用有限。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评价结果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纯用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未能将实际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职业发展、职称晋升、专业成长等联系起来,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教师自我改进的动力,尽管收到评价反馈,其内驱动力也明显不足,从而限制思政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CIPP 模型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策略

(一)转变评价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思政教学评价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价值观念、思想品质等基本的品德修养,同时还应当考虑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将就业理念与教学质量紧密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体而言,在评价内容上,可以增加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尽快适应职业挑战。同时,在评价目标设定上,可以吸纳就业单位对学生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方面的真实需求,将思政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位于思政知识的转化与应用,评估学生能否真正利用思政知识解决实际职业问题,检验学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的养成。例如,评估学生在实习岗位上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精益求精理念等;评估学生在模拟职场情境中的职业行为规范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贡献价值。此种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能够将思政教育融入至高职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整体的发展亦能起到促进作用,推动高职院校的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过程评价

CIPP 模型下,更加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在对教学过程持续的监督、检查与反馈中强化评价功能,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过程评价,关注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等教学活动进行时的状态,在及时反馈中了解学生实际的需求与学习状况,才能准确把握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与困境,并通过调整教学策略的方式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并且,在过程评价中,学生、教师、上级领导、乃至企业或社会相关职能单位都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在多元主体评价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评价视角,评价结果更加全面与公平,不仅能够反映思政教学的“好坏”,更能揭示“为何好”与“如何改进”,为教师带来更加精准的指导性意见与改进措施,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过程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可以从学生参与话题探讨、课程资源利用、教学进度情况、课堂提问、学生课堂学习态度等多个指标入手,评估思政教学中学生情感认同、思想引领、知识升华、就业引导等多方面的技能获取情况,将评价内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促使思政教学改革,助力德才兼备社会栋梁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针对上文所言的评价反馈结果应用实效性不佳现象,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评价重评价轻激励的问题,应当积极创新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用好教学评价结果,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评价目标,为时代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笼统反馈转变为具体、诊断性强的反馈,在清晰具体的反馈下,能够帮助教师清晰认识教学优势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改进教学过程与内容,激发教师群体的教学热情,助力思政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学生带来更高质量的教学。并且,对于成果应用上,应当将教学评价融入激励机制中,紧密挂钩教师职业发展、职称晋升、专业成长方面,让教学评价成果成为激励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教师反思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整体的思政教学质量。在针对性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策略、教学技巧的实施中,可以更好地助力高职人才的全面成长,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三、结束语

思政课程的积极开展,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意识,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CIPP 模型的引入,可以实现系统化、全程化、动态性的评价,在以评促教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思政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乔梦亭,马涵蕾.基于CIPP 评价模型的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4,15(19):102-104.

[2]谷晓冰.基于CIPP 模式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5(4):142-145.

[3]张政扬.CIPP 评价模型下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科学,2024,15(9):113-115.

本文系2024 年度院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基于CIPP 模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410,课题负责人:王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