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策略探究
杨海年 张玉杨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0
引言: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决定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与使用寿命,也是工程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当前,施工过程中因人员操作不规范、材料质量不达标、技术管控不到位等问题,易引发裂缝、渗漏、结构偏差等质量隐患。探究科学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策略,对保障工程质量、减少返工成本、推动土木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与现存问题
1.1 关键控制要素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需围绕五大核心要素展开:一是“人”的要素,即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责任意识,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工序质量;二是“材”的要素,包括建筑材料的质量,材料性能不达标会从源头埋下质量隐患;三是“机”的要素,即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与运维状态,设备故障或精度不足易导致施工偏差;四是“法”的要素,涵盖施工技术方案、工艺流程与质量验收标准,技术方案不合理会降低施工质量稳定性;五是“环”的要素,指施工环境,恶劣环境会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
1.2 现存问题
当前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人员管控薄弱,部分施工团队未开展系统岗前培训,工人操作随意性大,且质量责任未明确到人,出现问题后易推诿;二是材料管控不严格,存在“送检样品与实际使用材料不一致”“材料存储不当导致性能变质”等现象,材料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三是技术管控碎片化,施工前技术交底不充分,施工中对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督不到位,难以实时发现质量问题;四是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缺乏针对恶劣环境的应急预案,导致环境因素引发质量缺陷。
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全流程质量控制框架构建
2.1 事前预防
事前预防是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核心是“提前规划、消除隐患”。一是完善技术准备,施工前组织技术团队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专项方案,并邀请专家审核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开展全员技术交底,明确各工序质量标准、操作要点与禁忌事项,确保施工人员“懂标准、会操作”。二是强化资源管控,建立材料供应商准入机制,对进场材料实行“双人验收、见证取样送检”,不合格材料严禁入场;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进场前检修与调试,确保设备性能达标,并制定设备日常运维计划,避免施工中突发故障。三是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与技术风险,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明确应急处置流程与责任人。
2.2 事中管控
事中管控需聚焦“实时监测、及时纠偏”,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动态把控。一是关键工序旁站监督,对深基坑开挖、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钢结构焊接等关键工序,安排专职质量员全程旁站,记录施工参数,发现违规操作或质量偏差时立即叫停并要求整改;二是推行“三检制”,施工班组完成本工序后先自检,再由相邻班组互检,最后由质量员与下道工序班组交接检,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避免质量问题累积;三是引入信息化监测技术,利用全站仪、混凝土回弹仪、钢筋扫描仪等设备,对结构尺寸、材料强度、钢筋布置等进行精准检测,同时通过工程管理平台实时上传检测数据,实现质量数据可追溯、可分析。
2.3 事后优化
事后优化通过“验收评估、总结改进”,形成质量控制的闭环。一是严格质量验收,按照国家规范与设计要求,开展分部分项工程验收与竣工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质量缺陷,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与验收标准,整改完成后重新验收;二是建立质量档案,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交底记录、材料检测报告、工序验收记录、整改记录等整理归档,形成完整的工程质量档案,为后续工程维护与质量追溯提供依据;三是开展复盘总结,工程竣工后组织技术、质量、施工团队复盘质量控制过程,分析现存问题的根源,提炼可复制的经验,更新企业质量控制标准与流程,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三、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3.1 技术层面
技术优化是提升质量控制效率的核心。一方面,推广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如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BIM 技术应用),利用 BIM 模型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管线碰撞、工序冲突等问题,减少施工中的质量偏差;另一方面,制定企业级施工质量标准化手册,明确各工序的操作流程、质量指标与验收方法(如钢筋绑扎的间距误差范围、混凝土养护的时间要求),让质量控制有章可循,降低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质量风险。
3.2 管理层面
管理优化需聚焦“责任到人、协同高效”。一是建立质量责任体系,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员、施工班组的质量责任,签订质量责任书,将质量绩效与个人薪酬、评优评先挂钩,倒逼全员重视质量控制;二是加强多主体协同,推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每周质量例会),及时解决施工中因设计变更、监理提出的质量问题,避免各方推诿导致质量管控脱节;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如新型设备操作、新工艺学习)与质量意识教育(如质量事故案例讲解),提升人员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
3.3 制度层面
制度保障是质量控制长效运行的关键。一是健全质量监督制度,除企业内部质量管控外,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进行独立抽检,同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形成“企业自检+第三方检测+政府监督”的多重监督体系;二是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将质量控制效果纳入项目部与施工团队的绩效考核,对质量达标、无质量事故的团队给予奖励(如绩效奖金上浮、荣誉表彰),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团队进行处罚(如扣除绩效、通报批评);三是建立质量终身责任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明确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终身责任,对因质量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强化质量责任敬畏心。
结论: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围绕人、材、机、法、环五大要素,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优化”的全流程框架,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强化、制度完善三大路径持续优化。当前施工质量控制仍存在人员、材料、技术管控等短板,需通过明确责任、强化监督、推动标准化等手段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姜烈永.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江西建材,2020(9):100+102.
[2]殷春荣.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