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优秀地方文化与中学思政课融合探究实践与思考
李桂清
青海油田第二中学 青海省 73620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青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我地青海油田学校初中生因生活基地地处甘肃敦煌远离青海故土,本地学生接触了解青海文化的机会较少。针对此现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青海油田初中生对青海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归属感问题。期中在问及“在学校里,你是否学习过关于青海文化的课程或参加过相关的活动?”时,据数据表格显示,在学校中学习或参加青海文化课程或活动的比例较低,仅有20.55%的人经常有相关经验,而有49.32%的人偶尔有这样的经历。相反,很少有和从来没有学习或参加过青海文化课程或活动的人分别占21.92%和8.22%。在问及你知道青海的非遗有哪些吗?你看过高跷吗?等具体问题时,大多数学生的答案较为统一和单一。可见我地学生对青海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欠缺。
因此在中学思政课中融入青海地方优秀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家乡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这种融合,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同时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二、研究内容
1、青海地方优秀文化概述
青海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自古以来,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青海地区传统文化精粹包括土族的盘绣技艺、热贡地区的艺术作品以及鲁沙尔镇的高跷表演等。这些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青海的文化生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素材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和学习青海多元文化的窗口。
2、青海地方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政课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中学思政课中涉及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丰富。而青海地方优秀文化中,许多历史故事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如文成公主进藏等这些故事在传承中,既保留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青海地方的历史背景,更为促进民族团结留下了宝贵的传统和价值观念。思政课中涉及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与青海地方优秀文化在价值观、思想观念、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联。青海地方优秀文化强调民族团结、和谐共处,与思政课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相契合。地方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方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结合地方特色,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活动,如依托九上道法课《促进民族团结》一课中,融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及国家对青海地区的扶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案例教学法,引入青海地方文化案例,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增加学生了解青海文化的窗口和途径。通过上述方式,青海地方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的融合不仅可行,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政素养以及民族团结意识。增强通过教育的力量,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地方文化,同时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三、融合探究实践
1.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确定教学目标:
①我国的民族制度、民族关系、民族方针② 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③党和国家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民生、文化)(尤其对青海的发展)④青少年应怎么维护民族团结?
确定教学方法:案例探究、讨论交流等方法
教学实践融合过程:
看新闻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导入新闻链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通过新闻不仅增强学生的时政认知,并且了解了国家对民族问题的重视。
1、分环节层层递进,理清逻辑明确问题。
第一环节:探民族风情 知民族概况
活动:考考你,你能说出我国哪些民族?
引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接下来通过视频来感受我国不同民族的风情,播放歌曲《美丽中国》,紧接着展示民族常识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民族现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通过活动:1、让学生了解分布格局(特点)?2继续问那我们这样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得益于什么?就是得益于我国实施的民族政策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施民族政策 护民族团结
通过活动:材料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少数民族人数占比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的讲话“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国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学生总结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及民族关系。通过新闻材料验证观点使学生更加理解和信服。
通过活动:通过材料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及我国《宪法》关于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规定。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展示资料:班超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图片、《宪法》材料及玉树地震救灾《灾难无情 人间有爱》引导学生总结出民族团结的原因,并意识到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2、促认同,恰当合理介绍青海文化
环节三:立足国家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
通过资料图片展示2024年中国各省上半年GDP增量排名总结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⑴经济方面: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青海省也是一个民族大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国家对青海的支持。展示材料:
对口援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海援青工作:上海已累计实施援建项目1023个,投入资金37.38亿元,其中80%以上投向民生事业。体现经济援助。
二、江苏援青工作:14年来,江苏共选派五批182名援青干部、2213名各类人才,体现人才援助。
三、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已持续23年。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体现科技教育援助。
四、博士服务团活动:第24批来青博士服务团省情考察和服务基层活动,通过深入基层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共话改革体现技术、人才援助。用新闻事实说明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让学生切身体会,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⑵民生方面: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2024年,青海理工学院、青海职业技术大学顺利获批,填补了青海理工类本科学校的空白。体现出促进地方教育发展。
⑶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资料展示:青海湟中鲁沙尔高跷、青海同仁热贡艺术、土族盘绣相关资料和视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对地方文化的保护继承发展。也直观理解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3、重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使命感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并总结出在思想上:如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在行动上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等行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使其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仅停留在意识上,还应体现在行动中。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四、实践融合反思及建议
将青海地方优秀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议在中学思政课程中,应进一步深入挖掘青海地区优秀地方文化的内涵,将其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结合青海地区的历史故事、民族特色、英雄人物等元素,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案例。提供多渠道多平台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文化。
基金课题:2024年份青海地方优秀文化与中学思政课融合性研究[Qhjymp202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