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
王锦侃
义乌市黎明湖小学
引言: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危机。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逐渐模糊,对传统礼仪的践行日益缺失。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其口语交际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更应成为传统文化浸润童心的桥梁。语文教材中高段编排了大量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口语交际话题,为教学融合提供了天然载体。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如何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情境浸润,构建传统文化体验场域
传统文化的传承犹如播撒种子,需肥沃的土壤与适宜的温床,具象化的感知载体便是这不可或缺的培育环境。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天地里,创设沉浸式情境恰似搭建一座文化体验的梦幻舞台,能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
以四年级下册《转述》教学为例,教师匠心独运地设计“古法造纸术工坊参观”情境。课堂瞬间变身古色古香的工坊,学生们化身小记者,怀揣着好奇与兴奋,围绕在非遗传承人身旁,眼神中满是对传统技艺的渴望。他们仔细询问造纸流程,从选材的讲究到浸泡的时长,从蒸煮的火候到抄纸的技巧,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转述关键步骤时,要求使用“首先”“继而”“最后”等传统序数词,这不仅锻炼了他们清晰、有条理的转述能力,更让他们在模拟实践中深刻领悟到敬惜字纸的文化内涵。那一张张亲手制作的纸张,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让学生们懂得文字的珍贵与传承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讲民间故事》单元,教师布置的“故事盲盒”任务更是别出心裁。学生们随机抽取剪纸、面塑等非遗道具,如同开启一个个神秘的文化宝盒。当某生抽到忻州剪纸《嫦娥奔月》时,灵感如泉涌般迸发。他在讲述中巧妙融入玉兔捣药的中医文化元素,让古老的神话与现代的健康理念来了一场跨时空的精彩对话。这种情境设计打破了教材文本的局限,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在学生的动态生成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如同春日里的花朵,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二、资源整合,激活教材中的文化基因
语文教材中高段口语交际板块宛如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大量亟待挖掘的文化资源。要想让这些资源释放出最大价值,系统梳理与巧妙整合是关键。
以六年级上册《意见不同怎么办》这一口语交际主题为例,教师独具匠心地引入“茶馆议事”传统。在课堂之上,精心设置是否恢复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议题。学生们瞬间化身不同角色,环保专家严谨专业,民俗学者底蕴深厚,社区居民贴近生活。在模拟传统茶馆的氛围中,大家沏茶、递烟,虽是模拟礼仪,却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辩论过程中,各方观点激烈碰撞,某小组更是别出心裁,提出“电子烟花 + 社区灯会”的融合方案。这一方案巧妙地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年俗记忆与当下的绿色发展理念完美结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教材之外,本土资源同样是一座待开发的富矿。在山西忻州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上,教师结合“晋北锁钥”的地域特色,设计“忻州历史名人故事会”。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元好问纪念馆、徐向前故居等文化遗址,亲身感受历史的沉淀。他们搜集整理历史人物事迹,以说书、情景剧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再现问世间情是何物的诗词意境,演绎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这种资源整合方式,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让学生们在熟悉的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传统文化传承有了坚实的地域认同根基,让文化基因在本土大地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三、实践拓展,搭建文化传承的行动支架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宛如潺潺溪流,其源头在于实践转化,唯有在行动中流淌,才能润泽四方、生生不息。口语交际教学恰可借助项目式学习这一有力工具,为学生搭建起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文化行动的坚实支架。
以五年级下册《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为例,教师与当地博物馆携手开展“青铜器纹样解码”项目。学生们分组投身于研究饕餮纹、云雷纹等传统纹饰的奇妙世界。他们仔细端详青铜器上的每一道纹路,查阅大量资料,探寻纹饰背后的文化寓意。随后,精心设计数字化讲解词,运用 AR 技术将青铜器上的中国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示给游客。其中某小组在研究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时,发现其象征着重生。他们由此展开联想,结合现代环保理念,创作出《青铜蝉语》环保倡议书。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更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巧妙融合与创新诠释,使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统节日的口语交际实践则蕴含着更为深厚的情感共鸣力量。在中秋节前夕,教师布置“月圆家圆”主题任务。学生们积极采访家族长辈,收集不同年代的过节习俗,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随后,通过班级辩论会探讨传统月饼与网红月饼的文化价值。某生在采访中发现奶奶保留着祭月仪式,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秋报传统。在辩论中,他提出“传统仪式是文化记忆的载体”这一观点,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班对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度思考,让传统文化在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更深刻的传承。
结束语:当口语交际教学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催化剂,语文课堂便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训练场,而升华为文化基因的孵化器。通过情境浸润、资源整合与实践拓展的三维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说的交际技巧,更理解了为何说的文化深意。这种教学转型不仅回应了新课标“文化自信”的培养要求,更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年轻表达。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融合路径,让传统文化在口语交际的星火中,照亮新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探析[J].读与写:上旬, 2021(8):1.
[2]程霞.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J]. 2024.
[3]龚婧.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绘本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3(1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