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亲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美术活动探索

作者

张靓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孝都幼儿园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 “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而自然环境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1]。当前部分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存在材料选择单一、多依赖成品教具,与自然环境关联薄弱的问题,导致幼儿难以在创作中感受自然之美,也无法充分发挥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这与幼儿天性亲近自然的发展需求不相契合,也不符合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2]。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 “关注幼儿与自然的联结,支持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在此背景下,以中班美术活动《敲染春天》为切入点,将亲自然教育理念深度融入活动设计与实施环节,探索自然资源与幼儿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不仅能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解决当前教学中材料单一、脱离自然的问题,更能为幼儿搭建起自然观察与艺术表达的桥梁,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提升艺术素养,培育对自然的情感认同。

二、目标与思路

在幼儿发展层面,通过《敲染春天》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多种适合敲染的自然植物材料,掌握敲染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手部精细动作能力、观察力与审美表现力,同时在接触自然、利用自然材料创作的过程中,深化对春天特征的认知,培育热爱自然、乐于探索的情感[3]。在实践应用层面,探索亲自然教育理念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梳理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为幼儿园其他亲自然美术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推动幼儿园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4]为核心,结合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开展实践。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亲自然教育与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明确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再在中班班级内开展多轮《敲染春天》教学实践,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活动环节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同时与班级教师、参与家长进行访谈,收集反馈意见;最后结合典型幼儿创作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不断优化活动设计与指导策略,确保研究过程科学、严谨,研究成果具有实践价值。

三、具体措施

为确保《敲染春天》活动充分体现亲自然教育理念,实现自然资源与幼儿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从材料准备、环节设计、家园协同、指导策略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系统、具体的实践路径,让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自然与艺术的魅力。

(一)寻春探材:挖掘自然宝藏,筑牢活动物质根基

自然材料是《敲染春天》活动的核心载体,也是幼儿连接自然与艺术的纽带。活动前期,带领中班幼儿走进幼儿园的种植园、花坛与周边社区的绿地,开启 “寻春探材” 之旅。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 —— 看柳叶的细长、迎春花的小巧、三叶草的圆润;用手触摸叶片的质感 —— 感受梧桐叶的粗糙、薄荷叶的光滑、蒲公英叶的柔软;用鼻子闻植物的气味 —— 分辨艾草的清香、桂花的甜香、樟树的独特气息,让幼儿在多感官体验中认识自然材料的特点。

在材料筛选环节,结合中班幼儿的操作能力与安全需求,与幼儿共同制定筛选标准:叶片需完整无破损、叶脉清晰易显色,避免选择带刺、有毒或质地过硬的植物;材料尺寸以手掌大小为宜,方便幼儿摆放与敲击。筛选完成后,带领幼儿将材料带回班级,一起进行清洗、晾干,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材料在干燥前后的变化,如叶片颜色的深浅变化、形态的细微收缩。通过亲自动手探索、筛选与整理,幼儿不仅对自然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更在实践中积累对自然的认知,为后续敲染创作筑牢物质与认知基础。

(二)三阶递进:巧设教学环节,贯穿亲自然教育理念

依据中班幼儿 “直观感知 — 动手实践 — 拓展延伸” 的学习特点,将《敲染春天》活动设计为导入、操作、延伸三个递进环节,让亲自然理念贯穿活动始终,引导幼儿逐步深入感受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导入环节以 “春日秘境” 为主题,通过播放幼儿园春天的实景视频 —— 视频中柳树抽芽、花朵绽放、昆虫飞舞,搭配轻柔的鸟鸣声,营造沉浸式春日氛围;随后展示提前用自然材料制作的敲染作品,如印着柳叶纹路的手帕、带着花瓣印记的书签,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这些漂亮的图案是怎么来的?它们和我们看到的春天有什么关系?” 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幼儿探索敲染的兴趣,自然引出活动主题,让幼儿带着对春天的向往与对创作的期待进入操作环节。

操作环节采用 “示范讲解 — 自主创作 — 互助分享” 的模式。首先,教师进行敲染方法的示范:将选好的叶片平整铺在白色棉布上,用透明胶带固定位置,再用小锤子从叶片中心向边缘轻轻敲击,边敲边讲解:“要像给小叶片按摩一样,轻轻敲,让叶片的颜色慢慢印在布上,这样才能留下清晰的纹路哦。” 示范过程中,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锤子要握稳、避免敲到手指。随后,幼儿自主选择自然材料,在棉布上摆放出自己心中 “春天的样子”—— 有的幼儿将迎春花叶片摆成小花形状,有的幼儿用柳叶拼出 “小河流”,还有的幼儿把三叶草散落在棉布上,模拟春天的草地。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同的材料组合与敲击力度,对于摆放材料有困难的幼儿,引导其观察同伴的做法;对于敲击力度过大导致叶片破损的幼儿,耐心示范轻柔敲击的技巧,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主探索中完成创作。

延伸环节以 “春日画展” 为载体,将幼儿的敲染作品布置在班级的 “自然角”,邀请幼儿担任 “小小讲解员”,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我用了柳叶和迎春花,我想画出春天的小河和小花”“我的作品里有三叶草,因为春天草地上有很多三叶草”。同时,将作品拍照分享到班级家长群,让家长感受幼儿的创作成果。此外,还鼓励幼儿将敲染作品制作成小挂饰、礼物袋,送给家人或同伴,让幼儿在作品展示与分享中,进一步感受创作的快乐,延伸对春天与自然的热爱。

(三)家园携手:凝聚教育合力,拓宽自然教育渠道

亲自然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只有家园形成教育共识,才能为幼儿营造持续、连贯的亲自然学习环境。活动前期,通过班级家长会、家长群推送文章等形式,向家长宣导亲自然教育的意义,介绍《敲染春天》活动的目标与流程,让家长理解自然材料对幼儿认知发展与艺术表达的重要性,消除部分家长对 “幼儿接触自然材料不卫生” 的顾虑。

随后,发起 “家庭寻春” 活动,邀请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幼儿到公园、郊外寻找适合敲染的自然材料,如不同形状的树叶、颜色鲜艳的花瓣,并拍摄幼儿探索自然的照片或视频,分享到班级群。同时,鼓励家长与幼儿在家进行 “亲子敲染” 创作,家长与幼儿共同选择材料、设计图案、合作敲击,过程中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增进亲子互动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幼儿对敲染的理解。活动结束后,收集家长与幼儿的亲子作品,与幼儿在园创作的作品一同展示,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成长与变化,也让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双重支持下,更积极地参与亲自然美术活动,形成家园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精准指导:破解操作难点,助力幼儿创作突破

中班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容易遇到材料摆放不整齐、敲击力度把控不当等问题,影响创作效果与活动体验。针对这些难点,设计多样化的指导策略,为幼儿提供精准支持,帮助幼儿克服困难,享受创作的乐趣。

制作 “材料摆放模板”,根据春天常见的元素,如小花、小草、小太阳,设计简单的轮廓模板,幼儿可将自然材料沿着模板轮廓摆放,解决 “不知道怎么摆材料” 的问题。同时,制作 “敲击提示卡”,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 “轻轻敲”“从中心到边缘敲”“不要敲到胶带外” 等操作要点,如用小锤子轻触叶片的图案表示 “轻轻敲”,用箭头从叶片中心指向边缘表示敲击方向,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操作方法。

在指导方式上,采用 “个别指导与小组分享结合” 的模式。对于操作中遇到困难的幼儿,进行一对一指导,如幼儿敲击力度过大导致叶片破损时,教师握住幼儿的手,带着幼儿一起感受轻柔敲击的力度,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正确的操作方式;对于材料摆放有创意的幼儿,邀请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想法,如 “你为什么把柳叶摆成这样呀?”“这样摆出来的图案会是什么样子呢?”,引导其他幼儿学习借鉴,激发更多创作灵感。通过精准、多样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突破操作难点,增强创作信心,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四、取得成效

(一)幼儿综合素养与自然情感双向提升

活动开展后,幼儿对自然的认知更加丰富,能准确说出多种植物的名称与特征,如 “这是柳叶,它长长的,摸起来滑滑的”“迎春花的花瓣是黄色的,很小巧”,观察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在动手操作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更加灵活,多数幼儿能独立完成材料摆放与敲击,创作的敲染作品图案清晰、富有创意,审美表现力与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幼儿对自然的情感更加深厚,课间常主动到种植园观察植物变化,会小心翼翼地触摸叶片,不再随意采摘花草,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亲自然意识与行为习惯逐步养成。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模式优化升级

通过《敲染春天》活动的实践,幼儿园梳理出 “材料收集 — 教学实施 — 家园拓展” 的亲自然美术活动模式,改变了以往美术活动依赖成品材料的现状,将自然资源全面融入美术教学。此后,幼儿园其他班级纷纷借鉴该模式,开展了《秋天的印记》《冬日落叶画》等亲自然美术活动,丰富了美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教师在活动设计与实施中,更注重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自然环境,关注幼儿的自主探索与体验,教学理念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幼儿园美术教育质量显著改善,形成了 “自然与艺术融合” 的教学特色。

(三)家园协同育人氛围日益浓厚

随着活动的开展,家长对亲自然教育的认可度大幅提高,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除了积极参与 “家庭寻春”“亲子敲染” 活动外,还主动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观察自然、创作美术作品的情况,如 “孩子周末在家会主动收集树叶,说要做敲染”“孩子现在看到花草会说要保护它们,不能随便摘”。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教育理念逐渐统一,形成了 “幼儿园引导、家庭参与” 的协同育人格局,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提升。

五、结论及展望

《敲染春天》活动通过挖掘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将亲自然教育理念与中班美术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解决了当前幼儿园美术活动材料单一、脱离自然的问题,更让幼儿在观察自然、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养,培育了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优化了幼儿园美术活动模式,凝聚了家园育人合力,充分契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为亲自然理念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彰显了自然与艺术融合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未来,将进一步拓展亲自然美术活动的主题与形式,结合不同季节的自然特征,设计更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5],如夏季的 “植物拓印扇”、秋季的 “果实拼贴画”,让幼儿在四季变换中持续感受自然与艺术的魅力;同时,针对小班、大班幼儿的认知与操作能力差异,研究制定不同年龄段的亲自然美术活动方案,推动亲自然教育在幼儿园各年龄段的全面开展。此外,还将加强与同区域其他幼儿园的交流,分享活动实践经验,共同探索亲自然美术教育的深化路径,让更多幼儿在自然与艺术的滋养中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解读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3] 王春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 刘占兰。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

[5] 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践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2018 (0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