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学前教育幼小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作者

张璐艺 王欣悦 李丹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随着学前教育普及化推进,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相对宽松的幼儿园环境,进入以学科学习为主、规则更严格的小学环境,面临学习方式、生活节奏、社交模式的多重转变。若衔接不当,易导致幼儿出现入学焦虑、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然而,当前部分地区的幼小衔接工作仍存在“单向衔接”“表面衔接”等现象,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衔接体系。因此,深入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对保障幼儿教育连续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幼小衔接的现存问题

1.1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目标、内容脱节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衔接断层,是幼小衔接的核心问题之一。幼儿园以“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教学内容以游戏化活动为主,侧重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而小学以“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围绕语文、数学等学科展开,侧重知识传授与规则遵守。二者目标定位差异较大,且缺乏对“过渡阶段”的针对性设计——幼儿园未适度渗透小学的学习习惯(如专注听讲、任务意识),小学未充分关注幼儿的适应需求(如降低初始阶段的学习难度),导致幼儿入学后难以快速适应小学的教学节奏与要求。

1.2 衔接形式单一,忽视幼儿主体性与个体差异

当前幼小衔接形式多停留在“表面化”“单向化”层面,未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一方面,衔接活动多由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主导,如幼儿园组织幼儿参观小学、小学教师进幼儿园开展讲座,但此类活动多为“一次性”“参观式”,未形成持续的互动与引导,幼儿仅能初步了解小学环境,无法深入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另一方面,衔接工作缺乏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无论是活动设计还是指导方式,均采用“一刀切”模式,未考虑到不同幼儿在适应能力、性格特点、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导致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幼儿难以得到针对性支持,加剧入学后的适应困难。

1.3 家庭、幼儿园、小学协同不足,责任边界模糊

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协同机制的缺失,是制约幼小衔接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协同主体看,幼儿园承担了大部分衔接工作(如开展入学准备课程、组织参观活动),小学多处于“被动配合”状态,未主动参与衔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家庭则因缺乏科学的衔接认知,易陷入两种极端——部分家长过度焦虑,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知识(如拼音、算术),导致幼儿入学后失去学习兴趣;部分家长忽视衔接重要性,未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整理书包、按时作息),增加幼儿入学后的适应压力。三方缺乏统一的衔接目标与沟通机制,责任边界模糊,无法形成衔接合力。

二、学前教育幼小衔接的改进策略

2.1 统一教育目标,构建“渐进式”衔接内容体

幼儿园与小学需打破目标壁垒,构建“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内容体系。幼儿园阶段,应在保持游戏化教学核心的基础上,适度融入小学的学习习惯与规则意识培养——如通过“任务型游戏”(如“小课堂”角色扮演)培养幼儿专注听讲、举手发言的习惯,通过“整理小书包”“按时完成小任务”

等活动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与任务意识;小学低年级阶段,应实施“适应性过渡”策略,如在开学初期保留一定的游戏化教学环节(如数学游戏、绘本阅读),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与容量,逐步增加课堂教学时长,帮助幼儿平稳过渡。同时,幼儿园与小学需共同制定“幼小衔接指导手册”,明确过渡阶段的核心目标与内容,确保衔接的连贯性与科学性。

2.2 丰富衔接形式,关注幼儿主体性与个体差异

衔接形式需从“单向化”转向“互动化”,从“统一化”转向“个性化”,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一方面,构建“常态化互动衔接”模式:幼儿园与小学可建立“结对班级”,组织小学低年级学生与幼儿园大班幼儿开展“手拉手”活动(如小学哥哥姐姐分享学习经验、幼儿园弟弟妹妹展示游戏成果),或让小学教师定期进入幼儿园,参与幼儿的游戏与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消除对小学的陌生感;另一方面,针对幼儿个体差异提供分层指导:通过观察、评估,了解幼儿在适应能力、学习基础上的差异,为适应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一对一”的引导(如模拟小学课堂情境、进行情绪疏导),为有提前学习基础的幼儿设计拓展性活动(如趣味阅读、创意绘画),避免“超前学习”或“适应不足”的问题。

2.3 建立三方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与沟通渠道

需构建“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协同的衔接体系,明确各方责任,畅通沟通渠道。幼儿园应发挥“桥梁”作用,定期组织家长沙龙、衔接专题讲座,向家长普及科学的衔接理念(如避免超前教育、关注习惯培养),同时与小学保持密切沟通,共享幼儿的发展情况(如生活习惯、兴趣特长);小学应主动参与衔接工作,如在招生后向幼儿园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在开学前组织“新生适应日”,让幼儿与教师、同学提前互动,同时通过家长会向家长说明小学的教学要求与衔接重点;家庭需积极配合,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与时间观念(如固定作息、自己整理物品),避免过度焦虑,与幼儿园、小学保持同步的教育节奏。此外,可建立“三方衔接沟通群”,及时解决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同向、同步、同力”的衔接合力。

结论:

学前教育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存在的教育目标脱节、形式单一、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幼儿的平稳过渡。改进幼小衔接工作,需从“内容衔接”“形式创新”“三方协同”三方面发力,通过统一目标、丰富形式、明确责任,构建科学、系统的衔接体系。研究表明,只有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形成合力,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软过渡”,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为其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幼小衔接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推动衔接工作从“实践探索”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玛玉珍. 浅析学前教育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 考试周刊, 2021(15):21-22.

[2]马超玲. 学前教育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