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符壮奏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省海口市
引言: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而学前阶段是个体文化认知与情感萌芽的关键期。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冲击下,部分学前教育存在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内容碎片化、形式单一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为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探索科学、可行的传统文化融入策略,既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举措。
一、学前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
1.1 助力幼儿健全人格养成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孝亲”“诚信”等道德理念,与学前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指引,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道德认知,培养尊重他人、关爱集体等良好品质,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1.2 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传统文化涵盖语言、艺术、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认知素材。这些内容与幼儿认知发展需求相适配,既能拓展幼儿的知识视野,又能通过多元形式激发其探索欲,推动认知能力逐步发展。
1.3 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学前阶段是文化认同形成的“敏感期”,此时接触传统文化,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传统服饰的色彩图案到传统节日的习俗仪式,从地方方言的独特韵味到民间故事的生动情节,这些文化元素可帮助幼儿建立“我与文化”的情感联结,形成对民族文化的初步认同。
二、学前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存问题
2.1 教育内容选择缺乏系统性与适宜性
部分学前教育机构在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上存在“碎片化”问题,多以单一节日、孤立故事或简单手工为主,未能形成涵盖文化内涵、价值理念、行为习惯的完整体系,导致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片面化。同时,部分内容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理解能力,存在“成人化”倾向,如直接讲解复杂的传统文化理论,或引入超出幼儿认知范围的历史事件,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甚至引发抵触情绪。
2.2 教学方法与幼儿发展特点脱节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多采用“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的单向灌输模式,忽视了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中学习”的发展规律。例如,在传统节日教学中,教师多以 PPT 展示节日起源、习俗,缺乏让幼儿动手参与的环节;在传统艺术教学中,过度强调技能模仿,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难以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还可能降低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3 教育环境创设缺乏文化浸润性
环境是“无声的教师”,但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创设未能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或仅停留在表面装饰层面。例如,仅在教室墙面张贴传统绘画、悬挂灯笼,却未将这些元素与幼儿的日常活动结合,如未围绕传统图案设计游戏区域,未利用灯笼开展光影探索活动。此外,部分机构的文化环境缺乏动态更新,长期保持同一内容,难以持续吸引幼儿关注,无法形成持续的文化浸润氛围。
三、学前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重构课程体系,确保内容科学适宜
以“幼儿发展为本”为核心,构建分层、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遵循“生活化、趣味化、简约化”原则,将传统文化分为“语言文化”“艺术文化”“节日文化”“生活文化”四大模块:语言文化模块选取朗朗上口的传统童谣、浅显易懂的民间故事;艺术文化模块设计剪纸、泥塑、传统舞蹈等可操作的内容;节日文化模块聚焦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的核心习俗;生活文化模块融入传统饮食、服饰、礼仪等日常元素。同时,根据 3-4 岁、4-5 岁、5-6 岁幼儿的认知差异,对内容难度进行分层设计,确保每个阶段的内容既符合幼儿能力,又能适度拓展。
3.2 创新教学方法,契合幼儿学习规律
以游戏为核心载体,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法,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悟”。一是开展情境游戏教学,如在“端午”主题教学中,创设“包粽子”“挂艾草”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动手操作感受节日习俗;二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传统故事制作成动画,将传统音乐与幼儿舞蹈结合,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增强吸引力;三是推行项目式学习,如围绕“传统玩具”开展项目,引导幼儿收集、制作、玩耍陀螺、风筝等传统玩具,在探索过程中了解玩具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如让幼儿用绘画、语言描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并保护其独特的文化感知。
3.3 优化环境创设,营造文化浸润氛围
从“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两方面入手,打造具有文化浸润性的教育环境。在显性环境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的公共区域与班级环境:走廊设置“传统文化长廊”,展示幼儿创作的传统艺术作品;班级区域划分“民间工艺角”“童谣表演区”“节气观察角”,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接触传统文化。在隐性环境上,注重教师的文化素养示范,如教师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礼貌用语,在生活环节中渗透传统礼仪;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在进餐环节介绍传统饮食文化,在午睡环节播放轻柔的传统音乐,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氛围。
结论:
学前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文化传承使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前,这一工作虽面临内容、方法、环境、家园协同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环境创设、构建家园协同机制,可有效破解现存困境,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未来,学前教育机构还需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点,不断优化实践策略,让传统文化在学前阶段真正“活”起来,为幼儿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莹,张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对策与建议[J].才智,2022,(30):183.
[2] 王丽玲, 魏浩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探索[J]. 新课程研究( 下旬),2021,(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