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技术升级与管理策略
田春阳 郭兵 许斌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一、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建筑工程不断向高空领域拓展,高处作业的频率与复杂程度与日俱增。高处作业环境多变,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还面临作业设备、人员操作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据相关统计,高处作业事故在建筑施工事故中占比较高。因此,对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技术进行升级并优化管理策略,成为保障建筑工程顺利推进、维护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任务。
二、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技术升级
2.1 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
利用传感器技术,在高处作业设备、防护设施以及作业人员身上安装各类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防护设施完整性和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等信息。例如,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监测作业人员是否发生坠落,位移传感器监测脚手架是否出现变形。将这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至监控中心,运用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能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2.2 新材料的应用
研发和应用高强度、轻量化且具备良好防火、防滑性能的新材料,可显著提升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水平。如采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安全绳,其强度远高于传统安全绳,且质量更轻,便于作业人员携带和操作;具有防滑涂层的新型脚手板,能有效降低作业人员滑倒风险。同时,一些具备自修复功能的材料也开始应用于防护设施,当防护设施出现轻微损伤时,材料可自动修复,保持防护性能。
2.3 防护设备的创新
开发智能化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智能安全帽,除具备传统安全帽的防护功能外,还集成了定位、通信、心率监测等功能。作业人员佩戴智能安全帽,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其位置信息,当作业人员心率异常或发生危险时,能及时救援。此外,新型的可穿戴式防坠落设备,采用先进的制动技术,在作业人员发生坠落瞬间迅速启动制动装置,将人员悬挂在空中,避免坠落伤害。
三、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策略优化
3.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涵盖高处作业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高处作业操作规程,对作业前的准备工作、作业过程中的操作要求以及作业后的清理工作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建立安全考核机制,将高处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安全管理工作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
3.2 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
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应急处理方法等。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课堂讲授、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提高培训效果。新入职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此外,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宣传海报、安全讲座等形式,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高处作业的危险性,自觉遵守安全规定。
3.3 强化现场安全监督
安排专业的安全监督人员对高处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督,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防护设备是否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设施是否完好等。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要求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同时,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对高处作业现场进行远程监控,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
四、技术升级与管理策略协同实施
4.1 数据共享与分析
将智能监测技术获取的实时数据与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深度对接,构建覆盖高处作业全流程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监测端与管理端的无缝衔接。安全管理人员通过该平台可实时调取作业人员位置信息、设备运行参数、防护设施状态等动态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精准识别出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特定时段的高风险作业区域、易出现操作违规的工序等。例如,通过分析脚手架位移数据的变化趋势,可提前预判结构稳定性风险,为加固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对作业人员心率、移动轨迹等数据的分析,能及时发现疲劳作业、违规进入危险区域等问题。同时,管理系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自动生成技术优化建议,如调整传感器布设位置以提高监测精度、改进防护设备的报警阈值设置等,形成“数据驱动管理、管理反哺技术”的良性循环。
4.2 应急响应联动
建立技术预警与管理处置一体化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通过智能监测系统与应急指挥平台的实时互联,实现风险预警、信息传递、资源调度的全链条协同。当智能安全帽检测到人员坠落加速度、脚手架倾斜角度超标等异常信号时,系统在 10 秒内自动触发多级预警,同步向现场安全员、项目管理中心及应急救援团队推送包含事故位置、涉险人数、现场环境等信息的警报。安全管理部门接到预警后,依据预设的分级响应流程,立即启动对应级别的救援方案:协调附近作业班组携带应急设备赶赴现场,通过智能定位系统规划最优救援路径;利用视频监控实时掌握现场动态,远程指导初期救援操作;同步联系医疗救援机构,提供精准的事故地点和人员伤情预判信息。
4.3 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由技术专家、安全管理人员、一线作业人员组成的联合评估小组,每季度对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技术应用效果和管理策略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复盘。评估内容涵盖智能监测设备的故障率、新材料防护性能衰减速度、安全培训考核通过率、现场隐患整改闭环率等关键指标,通过现场调研、数据核验、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反馈,如作业人员对智能防护设备的使用体验、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遇到的流程障碍等。根据评估结果形成技术与管理改进清单:针对传感器误报率较高的问题,组织技术团队优化算法模型;对于培训内容与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并增加模拟实操环节。同时,建立改进措施跟踪机制,通过管理系统记录每项措施的落实进度和效果验证数据,确保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形成持续迭代,使高处作业安全防护体系始终与工程实际需求保持动态适配。
五、结论
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防护技术升级与管理策略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人员培训、现场监督以及协同实施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应用智能监测技术、新材料和创新防护设备实现技术升级,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以及强化现场安全监督优化管理策略,并通过数据共享、应急响应联动和持续改进机制促进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降低高处作业风险,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能跃.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风险与控制研究[J].居业,2021,(11):125-126.
[2]谭娟.基于安全技术下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管理研究[C]//香港新世纪文化出版社.2023 年第六届智慧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2023:466-468.
[3]许红伟.建筑工程中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和对策解析[J].居业,2024,(05):159-161.